临高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金牌港红树林修复片区)临高_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行政审批
发布时间:
2025-09-03
发布于
海南临高县
收藏
公告内容
项目编号
立即查看
立即查看
采购单位
立即查看
供应商
立即查看
采购代理
立即查看
公告详情
您当前为:【游客状态】,公告详情仅对登录用户开放,
登录/注册
后查看完整商机。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888-7022

发布时间:*开通会员可解锁* 文章来源:临高县生态环境局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拟对临高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金牌港红树林修复片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 现将拟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在公示期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书面提出听证申请。

传真:无

通讯地址:海南省临高县委大院县生态环境局

邮编:571800

传真:

通讯地址:

邮编:

项目名称: 临高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金牌港红树林修复片区)
建设单位: 临高县城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 海南省省直辖临高县博厚镇红牌村委会临高县金牌港湾内
环评单位: 中海云天(广东)海洋技术有限公司
建设内容及规模: 本项目紧紧围绕提升海湾整体生态功能和提高海岸带防灾减灾功能的相关要求,在金牌港南部及西部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生态保护工作包括现有红树林保护、管护通道建设、监测管护等,生态修复工作新增红树林种植、海草床修复、海藻场修复等。
主要环境影响结论: 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当前产业发展政策和当地的发展规划,其选址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其施工过程基本符合清洁生产原则,所采取的各项环保措施基本可行。建设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排放标准要求,严格执行“三同时”规定落实本报告书中所提出的有关污染防治措施建议,强化环境管理和污染监测制度,保证污染防治设施长期稳定达标运行,杜绝事故排放,落实事故应急措施与环境风险防范措施,使项目建成后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项目管护期间应该积极落实管护措施,监测种植海藻的生长发育状况,防范病害、敌害风险,每三个月根据需要进行海藻补充培育及种植。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设计及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对生态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响应。根据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和影响预测结论,在该工程环保设施建设和提出的环保对策建议得以全面实施的情况下,可以满足其使用功能的要求。项目营运后可获得更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建设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和生态优先保护单元生态主导功能影响可接受。从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该建设项目是可行的。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符合性: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本项目属于“第一类鼓励类”中“第四十二、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中“2.海洋环境保护及科学开发,海洋生态修复”,不属于淘汰类和限制类;本项目未列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故符合产业政策要求。 同时,项目符合《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海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海南省红树林保护规定》、《海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海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海南省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实施方案》、《海南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临高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实施细则》、《海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2010年修编)》、《海南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2023年版)》等相关政策文件要求。项目建设单位切实落实报告提出的建议和相关措施,切实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从海洋环境保护角度考虑,项目建设可行。
选址合理性: 本项目选址于临高县金牌港湾内,选址区域为历史上原有的红树林分布区和养殖塘清退区,生境本底适宜红树林生长;项目设计高程(1.2m)位于平均海平面和平均高潮位之间,符合红树林生长的水文要求;现场调查表明该区域水动力条件适中、泥沙淤积环境稳定,适宜进行生态修复且不易造成剧烈的冲淤变化。最后,社会协调性方面,项目选址避开了港口航道和锚地,不影响金牌港区交通运输的主导功能;通过退塘还湿修复生态,可有效解决原有养殖活动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改善当地人居环境,并与周边社区发展生态旅游的长期愿景相一致。综上,该项目选址具有充分的政策、环境和社会合理性。
清洁生产水平: 本项目为生态修复类工程,项目优先采用环境友好的材料和工艺,如使用海南省临高金牌港开发区港口疏浚工程产生的合格疏浚土(约10.10万m3)作为宜林地改造的土方来源,实现了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在过程管理上,施工期通过优化布局(如分段施工、避开鸟类繁殖期)、采用低扰动设备(如两栖挖掘机)、实施围堰和防污帘作业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悬浮物、噪声和生态扰动等“非污染”环境影响;运营期通过建设生态管护通道和分布式管理用房,采用太阳能照明等节能设施,降低了长期的能源消耗和生态管理成本。在生态效益上,项目通过修复红树林、海草床等生态系统,显著提升了区域的碳汇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和防灾减灾功能,其产生的正向生态效益远大于项目实施过程中资源能源的消耗,符合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的理念,整体清洁生产水平属于国内先进。
排污达标和排污总量控制可行性0: 根据本项目的工程特点,本项目主要涉及总量控制污染物为氨氮和化学需氧量。本项目运营期废水主要巡护人员生活污水,该部分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后运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项目总量控制由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核算,本项目不单独分配总量控制指标。因此,本项目不设总量控制指标。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可行性: 本项目针对施工期和营运期制定了全面可行的环保措施:施工期通过围挡洒水、苫盖运输、低噪设备、悬浮物监控、垃圾分类处理等措施有效控制扬尘、噪声、水体和固废污染;营运期以生态修复为核心,通过红树林、海草床、海藻场的恢复营造,显著提升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水质净化和生物多样性功能,并辅以定期监测、病虫害防治及环保宣传。整体措施科学合理,兼顾污染防控与生态效益,能确保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环境质量与环境功能区: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项目所在区域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特殊敏感区,属于“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项目评价范围内属于二类大气环境功能区。 声环境功能区划 本项目位于洋大村北侧、红牌村东侧,项目所在区域未划分声功能区,根据《金牌港总体规划(2020—2035年)环境影响报告书》,港区内陆域执行3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7.2乡村声环境功能的确定”,对工业活动较多的村庄及有交通干线穿越的村庄局部或者全部执行2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 近海海域环境功能区划 根据《海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2010 年修编)》,项目区近岸海域规划为金牌港区(HN100DⅢ),执行《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三类海水水质保护目标。 国土空间规划 根据《临高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本项目位于金牌港交通运输用海区。根据《海南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本项目位于“金牌港港口区”,该功能区属于“交通运输用海区”,执行《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第三类标准。
环境风险控制: 本项目的环境风险来自两方面,一是海洋灾害对项目造成的危害,另一方面是由项目自身引起的突发或缓发事件。针对本项目的建设内容和所在海区的自然条件,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 (1) 热带气旋、台风、风暴潮等带来的灾害风险; (2) 项目施工突发溢油施工风险; (3) 外来物种入侵及迁移风险; (4) 森林火灾事故。 本项目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但在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的防范措施和应急措施,并予以认真落实和实施的基础上,本工程项目的环境风险可控可管,是可以接受的。
公众参与意见: 建设单位于*开通会员可解锁*通过网络公开方式开展了首次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于*开通会员可解锁**开通会员可解锁*通过网络公开、公告张贴方式开展了本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公示,于*开通会员可解锁**开通会员可解锁*,在10个工作日内在《海南特区报》进行了两次登报公示,*开通会员可解锁*在本项目所在地附近进行了现场张贴公告。同步开展了本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公示。*开通会员可解锁*开展报批前公示,公示拟报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全文和公众参与说明。在征求意见期间,未有公众对本项目提出意见。
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