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及临港物流基地设施配套项目(八所港高排港区一期工程)-码头及航道工程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核准
发布时间:
2025-11-07
发布于
海南海口
收藏
公告内容
项目编号
立即查看
立即查看
采购单位
立即查看
供应商
立即查看
采购代理
立即查看
公告详情
您当前为:【游客状态】,公告详情仅对登录用户开放,
登录/注册
后查看完整商机。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888-7022

发布时间:*开通会员可解锁* 文章来源:海南省生态环境厅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拟对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及临港物流基地设施配套项目(八所港高排港区一期工程)-码头及航道工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 现将拟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在公示期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书面提出听证申请。

传真:65314720

通讯地址: 海口市美兰区美贤路9号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海洋环境管理处

邮编:570203

传真:

通讯地址:

邮编:

项目名称: 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及临港物流基地设施配套项目(八所港高排港区一期工程)-码头及航道工程
建设单位: 海南交投港航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 海南省省直辖东方市八所镇高排村委会高排村西南侧海域
环评单位: 海南南海海岸工程与生态环境研究所
建设内容及规模: 本项目建设内容包括码头、引桥和后方陆域建设以及港池、航道疏浚。
主要环境影响结论: 项目建设符合国家政策,选址符合《海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东方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八所港总体规划(2022-2035年)》《海南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等要求,根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在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的环保对策措施,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符合性: 项目建设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
选址合理性: 项目选址符合《海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海南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东方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八所港总体规划(2022-2035年)》《八所港总体规划(2022-2035年)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审查意见、《海南东方临港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2023年修编)》及《海南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2023年版)》等相关规划。 。
清洁生产水平: 工程施工采用先进的低噪声低耗油船舶、机械设备,疏浚采用耙吸式挖泥船进行施工分段、分层开施工。
排污达标和排污总量控制可行性0: 船舶生活污水和含油污水委托三亚华利清污有限公司八所分公司处置,不外排;项目运营期港区生活污水通过管道输送至自建生活污水处理站,冲洗废水和初期雨水接入港区自建的散货污水处理站和含油污水处理站,废水处理达标后全部全部回用。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可行性: ((1)悬浮泥沙污染防治措施:合理安排施工顺序,缩短港池和航道疏浚时间;在疏浚区两侧设置防污帘,防污帘从水面垂至海底,以减少悬浮泥沙扩散范围。 (2)水污染防治措施:施工期:施工船舶设置生活污水收集罐,船舶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和含油污水均收集上岸,由船舶运营方联系有船舶生活污水和含油污水处置资质单位接收处理;设置环保式移动厕所;生产废水经沉淀处理后回用于生产、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 运营期:运营期市政污水管网接入港区前,港区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经港区内污水管道输送至厂区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回用,不外排;市政污水管网接入港区后,港区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经市政管网进入东方市污水处理厂处理;码头设置船舶生活污水收集箱和含油污水收集箱,船舶生活污水和含油污水收集上岸,委托有资质的船舶污水接收单位接收处理;港区冲洗废水、初期雨水收集后经散货污水处理站和油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全部回用。 (3)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施工期:项目拟配备围挡、洒水车、雾炮机等设备减少施工扬尘的产生量,降低机械、车辆、船舶废气的排放量;临时搅拌站为全封闭式,砂石料堆场及运输皮带均为全封闭式,且在筒仓顶呼吸口安装有布袋除尘器,搅拌站和砂石料堆场四周设置了喷雾降尘系统。运营期:铜精矿装船采用轨道式移动装船机,通过控制伸缩溜筒的长度降低落料距离,在落料口设置防尘罩及喷洒装置,降低粉尘产生;铜精矿和其他散货拟采用门机卸船,门机卸船采用防漏双瓣抓斗及内壁四周加装抑尘挡板的卸船漏斗,漏斗顶端四周采用彩板围挡,漏斗落料口设置防尘帘及微米级干雾抑尘装置;码头带式输送机受料段采用两侧设置挡风墙方式防止粉尘外逸,门机卸船漏斗落料口设置防尘帘及洒水喷头;引桥及到后方陆域皮带机廊道采用封闭廊道。转运站处均设置微米级干雾抑尘装置;码头后方陆域设置封闭的气膜仓、散货仓库、杂货仓库,采用喷淋洒水和雾炮除尘相结合的抑尘系统。进出港船舶使用硫含量不大于0.1%m/m的船用燃油,船舶靠泊期间依靠岸电设施;港区食堂安装集气罩和净化设施,厨房油烟通过集气罩收集后经净化设施处理后通过高于顶楼1.5m的排气筒排放。 (4)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施工期:优先选用性能良好的低噪声施工设备;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和时间,优化施工车辆运输路线,加强行车管理,在施工道路旁设交通标志,限制行车速度;加强施工船舶管理,减少船舶非必要鸣笛。运营期:选取低噪声设备,对高噪声设备采取加装隔声罩等方式,减小设备运行产生的噪声。 (5)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施工期:施工场地设置垃圾桶,生活垃圾及时由城市环卫部门运至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施工船舶上设置垃圾收集桶,船员生活垃圾收集上岸,与陆域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一并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处理;船舶上配备危险废物收集装置,施工船舶、机械设备发生作业操作性的残油、洗涤油应及时收集,定期交由资质的单位接收处置,危险废物储存装置应贴有危废标志,做好防火、防雨、防渗措施。运营期:港区工作人员生活垃圾产生分类收集,到港船舶生活垃圾由码头接受装置接收后交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危险废物密封暂存于危险废物贮存库,定期由有资质单位接收处置。 (6)生态保护措施:项目建成后建设单位采取增殖放流、岸线修复等措施进行生态修复。 项目区大气环境达《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声环境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3类标准;项目区海水水质总体符合《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二类标准;沉积物质量达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生物质量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海洋生态环境》(HJ1409-2025)附录C的要求。
环境质量与环境功能区: 项目区大气环境达《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声环境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3类标准;项目区海水水质总体符合《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二类标准;沉积物质量达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生物质量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海洋生态环境》(HJ1409-2025)附录C的要求。
环境风险控制: 本项目主要的环境风险为施工期和运营期船舶碰撞导致燃料油泄漏事故。根据数值模拟预测结果,若施工期在港池施工作业区域发生溢油事故,在SE和NE风作用下,1~2h内会对珊瑚礁和双洲产生影响;在N、SE、NE向风作用下,5~12h内会生态保护红线区产生影响。若运营期在航道处发生溢油事故,溢油点位于生态保护红线区,溢油一旦发生,即刻会对生态保护红线区产生不利影响;对珊瑚礁分布区、红树林分布区和无居民海岛双洲影响较小。但在实际情形下,考虑风速、风向等自然条件经常发生变化,预测工程附近海域内所有敏感目标均存在受到污染的风险。因此,一旦发生溢油相关部门就要及时采取措施,随时作好应急反应的准备。总体来说,项目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在严格落实报告提出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建立有效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加强环境风险管理的条件下,本项目的环境风险可控。
公众参与意见: 建设单位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要求,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阶段开展了公众参与工作;建设单位已进行了三次网上环评公示、2次报纸公开公示以及现场公开公示,符合《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要求,并按照要求编制公众参与说明,公示期间内未收到反对意见。
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