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项目编号:PC-0111-25J5-FG0009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安装分局郑州航空港区光伏发电项目
二次设备
公开询比采购文件
采 购 人: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二○二五年十一月
中国·( 郑州 )
目 录
第一章 公开询比采购公告
一、采购条件
二、项目概况、采购范围
三、供应商资格要求
四、采购文件的获取
五、响应文件的递交
六、发布公告的媒介
七、联系方式
八、提出异议的渠道和方式
九、纪检监督机构
第二章 供应商须知
供应商须知前附表
1.总则
1.1 项目概况
1.2 项目的资金来源和落实情况
1.3 采购范围、交货时间、交货地点和质量要求
1.4 供应商资格要求
1.5 费用承担
1.6 保密
1.7 语言文字
1.8 计量单位
1.9 踏勘现场
1.10预备会
1.11 响应和偏差
2.采购文件
2.1 采购文件的组成及内容
2.2 采购文件的澄清
2.3 采购文件的修改
2.4 对采购文件的异议
3.响应文件
3.1 响应文件的组成
3.2 报价
3.3 响应文件有效期
3.4 响应保证金
3.5 资格审查资料(适用于已进行资格预审的)
3.5 资格审查资料(适用于未进行资格预审的)
3.6 备选方案
3.7 响应文件的编制
4.递交
4.1 响应文件的密封和标识
4.2 响应文件的递交
4.3 响应文件的修改与撤回
5.开启
5.1 开启时间和地点
5.2 开启程序
5.3 开启异议
6.评审
6.1 评审小组
6.2 评审原则
6.3 评审方法
7.合同授予
7.1 定标方式
7.2 成交通知
7.3 履约担保
7.4 签订合同
8.重新询比采购和不再询比采购
8.1 重新询比采购
8.2 不再询比采购
8.3 转为竞争性谈判
8.4 转为单一来源谈判
9.纪律和监督
9.1 对采购人的纪律要求
9.2 对供应商的纪律要求
9.3 对评审小组成员的纪律要求
9.4 对与评审活动有关的工作人员的纪律要求
9.5 投诉
10.是否采用电子响应文件
11.需要补充的其他内容
第三章 评审办法(综合评标法)
第四章 合同及附件
履约保函(格式)
第五章 响应文件格式及内容
供应商资格条件自查表
第一部分 商务部分
一、响应函
二、授权委托书
三、响应保证金
四、资格审查资料
五、报价表
六、商务偏差表
七、综合信用情况
八、供应商认为应补充的其它商务资料
第二部分 技术部分
一、技术偏差表
二、交货计划表
三、响应说明书及技术资料
四、 供应商认为应补充的其它技术资料
第一章 公开询比采购公告
项目编号:PC-0111-25J5-FG0009
一、采购条件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安装分局(以下简称“采购人”)以公开询比方式采购二次设备,由水电十一局负责采购,合同由安装分局“郑州航空港区光伏发电项目(第二批次)工程总承包(EPC)项目”负责签订执行,资金来源已落实。
二、项目概况、采购范围
1、项目概况:郑州航空港区光伏发电项目位于郑州市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内,主要内容为在郑州航空港区范围内利用工商业、仓储物流、公共机构、公共建筑及公共基础设施等建筑屋顶和闲置资源建设光伏项目,装机规模约325MW。
2、采购范围:二次设备
3、拟采购货物一览表 :
| 序号 |
名称 |
规格型号、主要技术参数 |
质量要求 |
单位 |
数量 |
备注 |
| 1 |
监控主站柜 |
2260*800*600 |
符合图纸及国家标准、相关规范要求 |
面 |
7 |
|
| 2 |
远动通信屏 |
2260*800*600 |
符合图纸及国家标准、相关规范要求 |
面 |
7 |
|
| 3 |
综合保护柜 |
2260*800*600 |
符合图纸及国家标准、相关规范要求 |
面 |
7 |
|
| 4 |
AGC/AVC系统屏 |
2260*800*600 |
符合图纸及国家标准、相关规范要求 |
面 |
7 |
|
| 5 |
光功率预测柜 |
2260*800*600 |
符合图纸及国家标准、相关规范要求 |
面 |
7 |
|
| 6 |
直流充电馈线屏 |
2260*800*600 |
符合图纸及国家标准、相关规范要求 |
面 |
7 |
|
| 7 |
UPS电源屏 |
2260*800*600 |
符合图纸及国家标准、相关规范要求 |
面 |
7 |
|
| 8 |
蓄电池屏 |
2260*800*600 |
符合图纸及国家标准、相关规范要求 |
面 |
7 |
|
| 9 |
通信传输屏 |
2260*800*600 |
符合图纸及国家标准、相关规范要求 |
面 |
7 |
|
| 10 |
I区调度数据专网柜 |
2260*800*600 |
符合图纸及国家标准、相关规范要求 |
面 |
7 |
|
| 11 |
Ⅱ区调度数据专网柜 |
2260*800*600 |
符合图纸及国家标准、相关规范要求 |
面 |
7 |
|
| 12 |
故障录波屏 |
2260*800*600 |
符合图纸及国家标准、相关规范要求 |
面 |
7 |
|
| 13 |
光接口板 |
155M |
符合图纸及国家标准、相关规范要求 |
块 |
14 |
|
| 14 |
ODF |
48芯 |
符合图纸及国家标准、相关规范要求 |
块 |
7 |
|
| 15 |
运维设备 |
调试笔记本、运维网关、加固等 |
符合图纸及国家标准、相关规范要求 |
套 |
7 |
|
| 16 |
10kV 光纤差动保护测控装置 |
光纤电流差动保护、光纤遥信远切 |
符合图纸及国家标准、相关规范要求 |
台 |
79 |
|
| 17 |
防逆流装置 |
/ |
符合图纸及国家标准、相关规范要求 |
台 |
7 |
|
| 合计 |
198 |
|||||
注:以上采购数量为工程量清单数量,仅供参考。最终结算量以实际供货并经验收合格的规格和数量为准,若因施工图纸、设计变更等原因,致使实际供货数量与采购数量发生偏差时,供应商应予接受,并不得以此作为调价和索赔依据。
4、交货时间:根据现场需求分批进行发货
5、交货地点: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航空港区“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郑州航空港区光伏发电项目”工地现场。
6、质量要求:
卖方保证货物在发货前经过严格测试,保证货物是全新的,质量、规格和技术要求符合该产品国家、行业及卖方企业标准(所有标准都有可能被修订,均以发布执行的最新版本为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技术规范要求
6.1计算机监控系统通用要求
| 使用环境条件 |
海拔: 环境温度(室内):最高气温:45℃;最低气温:5℃;最大日温差:25℃。 最大相对湿度:日平均:95%;月平均:90%。 工作温度:间隔层设备:25℃~+55℃;站控层设备:5℃~+45℃。 耐震能力:水平加速度0.3g,垂直加速度0.15g,同时作用。 安装方式:室内安装,为无专设屏蔽、无抗静电措施的房间,室内设有空调。 |
| 工作条件 |
额定值:额定交流电压:220V;额定直流电压:220V;UPS电压:AC 220V;额定频率:50Hz; 工作电源:间隔层设备(包括网络设备)采用DC 20V,站控层计算机设备采用AC 220V不间断电源;TA二次额定电流:1A/5A;TV二次额定电压:100V(线电压),100/ (相电压);特殊量输入:4mA~20mA,DC 0V~5V。 接地与隔离要求:计算机监控系统不设置单独的接地网,接地线与变电站主接地网连接。系统的机箱、机柜以及电缆屏蔽层均应可靠接地。监控系统各间隔之间,间隔层与站控层之间的连接,以及设备通信口之间的连接应有隔离措施。 电磁兼容性要求:在雷击过电压、一次回路操作、开关场故障及其他强干扰作用下,监控系统不应误动作且满足技术指标要求。装置不应要求其交直流输入回路外接抗干扰元件来满足有关电磁兼容标准的要求。系统装置的电磁兼容性能应达到表1的等级要求。 电源的影响: 1)公用测控单元屏(柜)宜采用直流供电方式,手动切换。各装置应具有直流快速小开关或带有熔丝的隔离刀闸,与装置安装在同一面屏(柜)上。应对监测屏(柜)上整个直流电压回路进行监视,当在该直流回路中任何一处发生断线或短路时,都应发告警信号。 2)直流电源电压在80%~115%额定值范围内变化时,装置应正确工作。直流电源波纹系数≤5%时,装置应正确工作。 3)拉合直流电源以及插拔熔丝发生重复击穿火花时,装置不应误动作。直流电源回路出现各种异常情况(如短路、断线、接地等)时装置不应误动作。 4)各装置的逻辑回路应由独立的直流/直流逆变器供电,在直流电源恢复(包括缓慢恢复)至额定电压的80%时,装置的直流变换电源应能可靠自起动。 5)当交流电源电压在80%~115%额定值范围内,谐波分量不大于5%,频率在47.5Hz~52.5Hz之间变化时,设备应能正常工作。 自诊断功能:装置异常及交直流消失等应有告警信号及各装置应有自诊断功能,装置本身也应有LED信号指示。配置的软件应与系统的硬件资源相适应,除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外,还应配置在线故障诊断软件,数据库应考虑具有在线修改运行参数、在线修改屏幕显示画面等功能。软件设计应遵循模块化和向下兼容的原则。软件技术规范、汉字编码、点阵、字型等都应符合相应的中国国家标准。 其他要求:屏(柜)上各测控装置应有隔离措施,以便根据不同运行方式的需要断开或连接。装置中任一元件损坏时,装置不应误动作。计算机监控系统中任一设备故障时,均不应影响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行工作;站级控制层发生故障而停运时,不能影响间隔级控制层设备的正常运行工作。 |
| 标准和规范 |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除技术条件中规定的技术参数和要求外,其余均应遵照最新版本的电力行业标准(DL)、国家标准(GB)和IEC标准及国际单位制(SI),这是对设备的最低要求。监控系统应满足最新版本的以下规定、法规和标准,但不限于以下规定、法规和标准。 GB 4208; GB 50171; GB 50217;DL 451;GB/T 191;GB/T 2423;GB/T 2887;GB/T 3047.1;GB/T 6593;GB/T 7261;GB/T 9813;GB/T 11287;GB/T 13729;GB/T 13730;GB/T 14285;GB/T 14537;GB/T 14598.3;GB/T 14598.9;GB/T 14598.10;GB/T 14598.13;GB/T 14598.14;GB/T 14598.17;GB/T 14598.18;GB/T 14598.19;GB/T 15153.1;GB/T 15153.2;GB/T 117463; GB/T 16435.1; GB/T 14429; GB/T 15532; GB/T 17626;DL/T 478; DL/T 621; DL/T 630; DL/T 634.5101; DL/T 719; DL/T 667; DL/T 860; DL/T 634.5104; DL/T 659; DL/T 667; DL/T 720; DL/T 5002; DL/T 5003; DL/T 5136; DL/T 5137; Q/GDW140; Q/GDW213; Q/GDW214 |
表1 系统装置的电磁兼容性能等级要求
| 序号 |
电磁干扰项目 |
依据的标准 |
等级要求 |
| 1 |
静电放电干扰 |
GB/T 17626.4—2 |
4级 |
| 2 |
辐射电磁场干扰 |
GB/T 17626.4—3 |
3级 |
| 3 |
快速瞬变干扰 |
GB/T 17626.4—4 |
4级 |
| 4 |
浪涌(冲击)抗扰度 |
GB/T 17626.4—5 |
3级 |
| 5 |
电磁感应的传导 |
GB/T 17626.4—6 |
3级 |
| 6 |
工频磁场抗扰度 |
GB/T 17626.4—8 |
4级 |
| 7 |
脉冲磁场抗扰度 |
GB/T 17626.4—9 |
5级 |
| 8 |
阻尼震荡磁场抗扰度 |
GB/T 17626.4—10 |
5级 |
| 9 |
震荡波抗扰度 |
GB/T 17626.4—12 |
2级(信号端口) |
6.2计算机监控技术性能要求
变电站监控系统宜采用符合DL/T 860(IEC 61850)标准的体系结构,也可采用其他标准的体系结构。采用其他标准的体系结构时,其信息交换应遵循IEC 608705系列标准。
6.2.1计算机监控系统配置
监控系统采用开放式分层分布结构,由站控层、间隔层以及网络设备构成。站控层设备按开关站远景规模配置,间隔层设备按工程实际建设规模配置,但应考虑终期规模的应用。站控层设备布置在开关站主控制楼内的计算机室及主控制室内,间隔层设备分别布置在相应的继电器室内。
6.2.1.1站控层设备
1)主机、操作员及工程师工作站:监控主机用作站控层数据收集、处理、存储及网络管理的中心。操作员工作站是站内监控系统的主要人机界面,用于图形及报表显示、事件记录及报警状态显示和查询、设备状态和参数的查询、操作指导、操作控制命令的解释和下达,等等。运行人员可通过操作员工作站对变电站各一次及二次设备进行运行监测和操作控制。工程师工作站用于整个监控系统的维护、管理,可完成数据库的定义、修改,系统参数的定义、修改,报表的制作、修改,以及网络维护、系统诊断等工作。对监控系统的维护仅允许在工程师工作站上进行,并需有可靠的登录保护。
2)远动通信设备:专用独立设备,直采直送,通过专用通道点对点方式以及站内的数据网接入设备向各级调度传送远动信息。
3)“五防”工作站:根据变电站的防误闭锁方案,“五防”工作站可以独立配置或由主机、操作员及工程师站兼任,通过“五防”工作站实现对全站设备的“五防”操作闭锁功能。在“五防”工作站上可进行操作预演,可检验、打印和传输操作票,并对一次设备实施“五防”强制闭锁。“五防”锁具按本期规模配置。
4)通信接口设备:为用于站内其他设备的接入的转换终端,该设备为专用设备。设备组屏(柜)布置。
5)打印机:配置激光打印机(A3、A4、A5幅面任选)。用于实时打印事件、报警信号、报表等。打印机应具有网络打印功能。
6)音响报警装置:配置1套,由工作站驱动音响报警,音量可调。
6.2.1.2网络设备
1)网络交换机:网络交换机网络传输速率≥100Mbps,构成分布式高速工业级以太网,实现站级单元的信息共享以及站内设备的在线监测、数据处理以及站级联锁控制,设备组屏布置或分散安装在开关柜上。
2)其他网络设备:包括光/电转换器,接口设备(如光纤接线盒)和网络连接线、电缆、光缆等。
6.2.1.3间隔层设备
1)I/O测控单元:I/O测控单元具有交流采样、测量、防误闭锁、同期检测、就地断路器紧急操作和单接线状态及测量数字显示等功能,对全站运行设备的信息进行采集、转换、处理和传送。I/O测控单元还应配置有“就地/远方”切换开关。
I/O测控单元的配置原则为:开关电气设备按每个电气单元配置,母线单元按每段母线单独配置,公用单元单独配置。主变单元按各侧电压等级和本体单独配置不同的测控单元,也可以配置一台主变测控单元对应主变各侧和本体。
10kV线路宜采用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集中组屏或就地布置在10kV开关柜上,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保护部分的技术要求参见相关保护装置的技术规范。
间隔层网络设备:包括与站控层网络的接口以及和继电保护通信接口装置等,设备组屏(柜)布置。
6.2.1.4系统网络结构
监控系统网络结构采用间隔层设备直接上站控层网络,测控装置直接与站控层通信的结构。在站控层网络失效的情况下,间隔层应能独立完成就地数据采集、监测和断路器控制功能。
站控层网络负责站控层各个工作站之间和来自间隔层的全部数据的传输和各种访问请求。硬件设备、数据链路用以太网构成,网络传送协议采用以太网络协议,网络传输速率≥100Mbit/s,网络配置规模需满足工程远期要求。
间隔层设备通过交换机与站控层以太网连接,其网络协议应成熟可靠,符合网络标准。
6.2.1.5监控系统硬件要求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该用标准的、网络的、分布功能和系统化的开放式的硬件结构。计算机的存储和处理能力应满足本变电站的远景要求,但输入输出设备及I/O数据测控单元应满足本期工程要求,并考虑扩建需要。
应该减少设备类型,即外围设备、微处理器、电气模块、输入输出接口等模块的类型和尺寸限制到最少,以减少扩建的麻烦和所需备件的费用。所有部件均应采取紧锁措施,抗振性能好,并且更换拆卸方便。
I/O数据测控单元应是模块化的、标准化的、容易维护更换的、允许带电插拔的,任何一个模块故障检修时,应不影响其他模块的正常工作。所有I/O数据测控单元的部件在输入输出回路上都必须具有电气隔离措施。
在站控层计算机故障停运时,间隔层系统能安全运行。一个元件故障不引起误动作,一个单元故障不影响其他单元。
监控系统站控层与间隔层的通信介质应为光缆或双屏蔽双绞线,室内设备之间采用双屏蔽双绞线通信,需穿越室外电缆沟的通信媒介则采用光缆。光缆应有外保护层,能承受一定的机械应力。
| 计算机配置要求 |
CPU型号:Intel酷睿i5 13500;CPU频率:2.5GHz;最高睿频:4.8GHz;缓存:L3 24MB;核心/线程数:八核心/二十线程;制程工艺:10nm;显示器:24 英寸高清, LED分辨率≥1920×1080,响应时间≤5ms(详见技术参数表);键盘、鼠标;声卡、有源音箱1套;内存容量:16GB ;内存类型:DDR4 3200MHz ;内存插槽:4个DiMM插槽 ;固态硬盘容量:1TB ;100M/1000M以太网(RJ-45)1个,RS-232,不少于5个USB口;工作温度:10-35℃;相对湿度:10%到85%(无冷凝);电源:100-240V ,50HZ,服务器电源;符合工业标准:FCC,EMC,CE,UL |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国产凝思安全可靠操作系统 |
6.2.1.6监控系统软件要求
1)监控系统应采用先进的、成熟稳定的、标准版本的工业软件,有软件许可,软件配置应满足开放式系统要求,由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软件、支持软件及监控应用软件组成,采用模块化结构,具有实时性、可靠性、适应性、可扩充性及可维护性。所有操作系统应是正版软件。
2)应采用成熟稳定的完整的操作系统软件,它应包括操作系统安装包、诊断系统和各种软件维护工具。操作系统能防止数据文件丢失或损坏,支持系统生成及用户程序装入,支持虚拟存储,能有效管理多种外部设备。
3)数据库的规模应能满足监控系统基本功能所需的全部数据的需求,并适合所需的各种数据类型,数据库的各种性能指标应能满足系统功能和性能指标的要求。数据库应用软件应具有实时性,能对数据库进行快速访问,对数据库的访问时间必须小于0.5ms;同时具有可维护性及可恢复性。对数据库的修改,应设置操作权限,并记录用户名、修改时间、修改前的内容等详细信息。
4)应采用系统组态软件用于数据生成。应满足系统各项功能的要求,为用户提供交互式的、面向对象的、方便灵活的、易于掌握的、多样化的组态工具,宜提供一些类似宏命令的编程手段和多种实用函数,以便扩展组态软件的功能。用户能很方便的对图形、曲线、报表进行在线生成、修改。
5)应用软件应采用模块化结构,具有良好的实时响应速度和可扩充性。具有出错检测能力。当某个应用软件出错时,除有错误信息提示外,不允许影响其他软件的正常运行。应用程序和数据在结构上应互相独立。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硬盘空间满,不得影响系统的实时控制功能。
6)系统应采用带隔离的、可靠的、抗干扰能力强的网络结构。网络系统应采用成熟可靠软件管理各个工作站和就地控制单元相互之间的数据通信,保证它们的有效传送、不丢失。支持双总线网络、自动监测网络总线和各个接点的工作状态,自动选择、协调各接点的工作和网络通信。监控系统应提供通信接口驱动软件,包括与站内各通信设备的接口软件及与各级调度中心的通信接口软件等。
7)当某种功能运行不正常时,不应影响其他功能的运行。
6.2.1.7计算机监控系统功能
数据采集和处理。监控系统通过I/O测控单元实时采集模拟量、状态量等信息;通过通信设备接口接受来自其他通信装置的数据。
I/O数据采集单元对所采集的实时信息进行数字滤波、有效性检查,工程值转换、信号接点抖动消除、刻度计算等加工。从而提供可应用的电流、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等各种实时数据,并将这些实时数据带品质描述传送至站控层和各级调度中心。
(1)采集信号的类型
采集信号的类型分为模拟量、状态量(开关量)。
1)模拟量:包括电流、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频率、功率因数和温度量等。
2)状态量(开关量):包括断路器、隔离开关以及接地开关的位置信号、一次设备的告警信号、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的动作及告警信号、运行监视信号、变压器调压分接头位置信号等。
(2)信号输入方式
1)模拟量输入:间隔层测控单元电气量除直流电压、温度通过变送器输入外,其余电气量采用交流采样,A/D转换位数≥14位,采样精度不低于0.5级;输入TA、TV二次值,计算I、U、P、Q、F、cos。交流采样频率≥32点/周波,应能采集到13次谐波分量,变送器输出为4mA~20mA、DC 0V~5V。
2)状态量(开关量)输入:通过无源接点输入。
3)保护信号的输入:重要的保护动作、装置故障信号等通过无源接点输入;其余保护信号通过以太网接口或串口与监控系统相连,或通过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子站获得各类保护信息。
4)通信设备接口信号接入:站内通信设备主要包括直流电源系统、交流不停电系统、火灾报警装置、电能计量装置及主要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等。监控系统公用接口设备采用数据通信方式收集各类信息,且容量及接口数量应满足以上所有设备的接入,并留有一定的余度,具备可扩充性以满足终期要求。
(3)数据处理
1)模拟量处理。定时采集:按扫描周期定时采集数据并进行相应转换、滤波、精度检验及数据库更新等。
2)状态量处理。定时采集:按快速扫描方式周期采集输入量、并进行状态检查及数据库更新等。
(4)数据库的建立
1)实时数据库:存储监控系统采集的实时数据,其数值应根据运行工况的实时变化而不断更新,记录被监控设备的当前状态。
2)历史数据库: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重要数据将存放在历史数据库中。应提供通用数据库,记录周期为1min~60min一次可调。历史数据应能够在线滚动存储1年,无需人工干预。所有的历史数据应能够转存到光盘或磁带等大容量存储设备上作为长期存档。
对于状态量变位、事件、模拟量越限等信息,应按时间顺序分类保存在历史事件库中,保存时间可由用户自定义为几个月、几年等。
(5)数据库的维护
1)数据库应便于扩充和维护,应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安全性;可在线修改或离线生成数据库;用人—机交互方式对数据库中的各个数据项进行修改和增删。可修改的主要内容有:① 各数据项的编号;② 各数据项的文字描述;③ 对状态量的状态描述;④ 各输入量报警处理的定义;⑤ 模拟量的各种限值;⑥ 模拟量的采集周期;⑦ 模拟量越限处理的超越定值;⑧ 模拟量转换的计算系数;⑨ 状态量状态正常、异常的定义;⑩ 电能量计算的各种参数;⑪ 输出控制的各种参数;⑫ 对多个状态量的逻辑运算定义等。
2)可方便地交互式查询和调用。
(6)控制操作
监控系统控制功能应包括两种:自动调节控制,人工操作控制。
自动调节控制。自动调节控制,由站内操作员工作站或远方控制中心设定其是否采用。它可以由运行人员投入/退出,而不影响手动控制功能的正常运行。在自动控制过程中,程序遇到任何软、硬件故障均应输出报警信息,停止控制操作,并保持被控设备的状态。
电压—无功自动调节控制。计算机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变电站的运行状况,并结合设定的各种参数进行判断计算后,根据调度下达的电压曲线或根据AVQC控制策略自动对电容器或电抗器断路器发出投入或切除的指令,从而控制电容器、电抗器等无功设备的投运或停运或调节主变分接头,实现对控制目标值——电网电压和无功的自动调节和闭环控制,使其在允许的范围内变化。AVQC功能在站级监控系统中用软件实现,采集的实时信息均可作判据,该软件的逻辑功能包括:闭锁逻辑(状态量、模拟量),控制策略,提示信息输出功能,整定及统计功能等。
调节控制操作均应产生控制操作报告。正常执行的报告内容有:操作前的控制目标值、操作时间及操作内容、操作后的控制目标值。控制操作异常的报告内容有:操作时间、操作内容、引起异常的原因、要否由操作员进行人工处理等。另外,当控制功能被停止或启动时也应产生报告。上述几种报告均应打印输出。
人工操作控制。操作员可对需要控制的电气设备进行控制操作。监控系统应具有操作监护功能,允许监护人员在不同的操作员工作站上实施监护,避免误操作;当一台工作站发生故障时,操作人员和监护人员可在另一台工作站上进行操作和监护。
操作控制分为四级:
第一级控制,设备就地检修控制。具有最高优先级的控制权。当操作人员将就地设备的远方/就地切换开关放在就地位置时,将闭锁所有其他控制功能,只能进行现场操作。
第二级控制,间隔层后备控制。其与第三级控制的切换在间隔层完成。
第三级控制,站控层控制。该级控制在操作员工作站上完成,具有远方/站控层的切换。
第四级控制,远方控制,优先级最低。
原则上间隔层和设备层只作为后备操作或检修操作手段。为防止误操作,在任何控制方式下都需采用分步操作,即选择、返校、执行,并在站级层设置操作员、监护员口令及线路代码,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正确性。对任何操作方式,应保证只有在上一次操作步骤完成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同一时间只允许一种控制方式有效。
纳入控制的设备有:10kV断路器;继电保护装置的分闸与合闸。
(7)监控系统的控制输出
控制输出的接点为无源接点,接点的容量对直流为110V(220V),5A,对交流为220V,5A。
1)对10kV所有断路器的控制输出:1个独立的合闸接点和1个独立的跳闸接点。
2)对于手动刀闸的就地操作输出:1个独立的闭锁接点。闭锁接点应能实时正确反映手动刀闸的闭锁状态,当满足相关闭锁条件,允许对该手动刀闸进行操作时,该闭锁输出接点闭合,以接通手动刀闸配置的电磁锁回路,且该接点应能长期保持。
(8)防误闭锁
应具有防止误拉、合断路器;防止带负荷拉、合刀闸;防止带电挂接地线;防止带地线送电;防止误入带电间隔的功能(五防)。
防误闭锁方案。变电站的防误操作闭锁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案:
方案1:通过监控系统的逻辑闭锁软件实现全站的防误操作闭锁功能,同时在受控设备的操作回路中串接本间隔的闭锁回路。
方案2:监控系统设置“五防”工作站。远方操作时通过“五防”工作站实现全站的防误操作闭锁功能,就地操作时则由电脑钥匙和锁具来实现,在受控设备的操作回路中串接本间隔的闭锁回路。
方案3:本间隔的闭锁可以由电气闭锁实现,也可采用能相互通信的间隔层测控单元实现。
(9)设备功能要求
1)采用监控系统逻辑闭锁防止电气误操作的设备要求。在站级控制层和间隔级I/O测控单元应具有实现全站电气防误操作的功能,该功能模块对运行人员的电气设备操作步骤进行监测、判断和分析,以确定该操作是否正确。若发生不正确操作,应对该操作进行闭锁、并打印显示信息。在站控层无法工作时,间隔层应能实现全站断路器和刀闸的控制联闭锁。
当进行测控装置校验、保护校验、断路器检修等工作时,应能利用“检修挂牌”禁止计算机监控系统对此断路器进行遥控操作,并屏蔽该回路的报警,其试验数据应进入“检修记录库”。当一次设备运行而自动化装置需要进行维护、校验或修改程序时,应能利用“闭锁挂牌”闭锁计算机监控系统对所有设备进行遥控操作。
运行人员在设备现场挂、拆接地线时,应在一次系统接线图上对应设置、拆除模拟接地线,以保持两者状态一致。在设备上挂拆接地线,设有联闭锁软件,即该模拟接地线挂拆参与闭锁判断。所有设置、拆除模拟接地线,均通过口令校验后方可执行。
2)采用“五防”工作站防止电气误操作的设备要求。
a)监控系统操作经微机防误系统闭锁,其他操作使用电脑钥匙进行常规操作。在“五防”工作站显示一次主接线图及设备当前位置情况,进行模拟预演及开出操作票。
b)具有操作票专家系统,利用计算机实现对倒闸操作票的智能开票及管理功能,能够使用图形开票、手工开票、典型票等方式开出完全符合“五防”要求的倒闸操作票,并能对操作票进行修改、打印。
c)具有操作及操作票追忆功能。电脑钥匙应记录在五防工作站上模拟的操作步骤,以及执行操作过程中的实际操作步骤,并对错误的操作步骤做提示标志。应能记录16个以上的操作任务。
d)具有检修、传动功能(设置此状态时需使用专用钥匙)。在“五防”工作站设置检修状态后,“五防”工作站上拉合检修(传动)设备偶数次(拉合单数次应报警提示),则选定的设备在监控系统系统和电脑钥匙中应开放闭锁条件,同时闭锁其他所有设备。检修操作完毕之后,应能将电脑钥匙回传并与检修前记忆开关位置比对,在确认对位无问题后方可恢复正常状态。设置检修状态的设备应无数量限制并可重复设置。
e)电脑钥匙可跳步(使用此功能需专用解锁钥匙)。在操作过程中锁具出现问题,使用解锁钥匙完成此步操作后,可使用专用解锁钥匙在电脑钥匙中跳过此步,继续执行以后的操作。
f)具有操作终止功能。在操作过程中遇特殊情况终止操作,将电脑钥匙回传,主机应确认已完成的操作,并提示恢复未完成的操作步骤。在电脑钥匙发出“无电”报警时应能完成此项功能。
g)具有重复操作功能。监控操作和使用电编码锁操作时,如设备未操作到位,可重复操作此步及此设备反方向的一步,同时记忆设备的位置。
h)电脑钥匙可执行提示性操作。在某些操作步骤前可加步骤提示(如验电、检查负荷)。
i)电脑钥匙具有全汉字库汉字显示设备编号,并具有操作步骤提示功能(语音提示功能运行单位自选),汉字库标准使用最新版。
j)电脑钥匙应具有变电站内抗各种干扰的能力。在雷击过电压,一次回路操作,配电装置内故障及其他强干扰作用下,电脑钥匙应能正常工作。
k)电脑钥匙应采用智能充电装置,具有掉电记忆、自学锁编码、锁编码检测、操作票浏览、操作记忆、音响提示功能;且钥匙本身具有电能量显示和无电报警。电脑钥匙内电池应为锂电池。电脑钥匙、充电器的数量根据工程需要进行配置,具体数量见本规范书专用部分。电脑钥匙应在室外20℃温度时也能正常使用。电脑钥匙应每充电一次可连续操作在4h以上。
l)电脑钥匙与五防工作站间信息传递,无电气触点,保证不受外界干扰。
m)锁具应有专用的解锁钥匙3个。
n)有状态检测器,可防走空程序。具备操作票专家系统。
o)室外机械编码锁制作应采用防氧化和防腐材料。
p)电脑钥匙应有内部照明,在晚上操作时能看清显示。
q)锁具设置要求。站内可操作(电动、手动)的高压电气设备须加装锁具(电编码锁、机械编码锁),数量应满足现场实际需要。隔离开关、接地刀、临时接地线、网门、遮栏门等采用电编码锁或挂锁式机械编码锁进行闭锁。锁具的具体数量见本规范专用部分。
其他要求。闭锁逻辑应经运行单位确认,闭锁条件应满足初期和最终规模的运行要求,修改、增加联锁条件、设备编码应满足运行要求。
(10)同期
监控系统应能实现同期检测及操作。合闸检测分为检无压合闸和检同期合闸。同期检测部件(位于间隔层)检测来自断路器两侧的母线TV及线路TV的输入电压的幅度、相角及频率的瞬时值,能补偿同期相角和幅值,实行自动同期捕捉合闸。
(11)报警处理
监控系统应具有事故报警和预告报警功能。事故报警包括非正常操作引起的断路器跳闸和保护装置动作信号;预告报警包括一般设备变位、状态异常信息、模拟量或温度量越限等。
1)事故报警。事故状态方式时,事故报警立即发出音响报警(报警音量可调),操作员工作站的显示画面上用颜色改变并闪烁表示该设备变位,同时显示红色报警条文,报警条文可以选择随机打印或召唤打印。
事故报警通过手动或自动方式确认,每次确认一次报警,自动确认时间可调。报警一旦确认,声音、闪光即停止。
第一次事故报警发生阶段,允许下一个报警信号进入,即第二次报警不应覆盖上一次的报警内容。报警装置可在任何时间进行手动试验,试验信息不予传送、记录。报警处理可以在主计算机上予以定义或退出。事故报警应有自动推画面功能。
2)预告报警。预告报警发生时,除不向远方发送信息外,其处理方式与上述事故报警处理相同(音响和提示信息颜色应区别于事故报警)。部分预告信号应具有延时触发功能。
3)对每一测量值(包括计算量值),可由用户序列设置四种规定的运行限值(低低限、低限、高限、高高限),分别可以定义作为预告报警和事故报警。四个限值均设有越/复限死区,以避免实测值处于限值附近频繁报警。
4)开关事故跳闸到指定次数或开关拉闸到指定次数,应推出报警信息,提示用户检修。
(12)事件顺序记录
当变电站一次设备出现故障时,将引起继电保护动作、开关跳闸,事件顺序记录功能应将事件过程中各设备动作顺序,带时标记录、存储、显示、打印,生成事件记录报告,供查询。系统保存1年的事件顺序记录条文。事件分辨率:测控单元≤1ms,站控层≤2ms。事件顺序记录应带时标及时送往调度主站。
(13)画面生成及显示
系统应具有电网网络拓扑分析功能,实现带电设备的颜色标识。所有静态和动态画面应能存储,并能以jpeg、bmp、gif等图形格式输出。应具有图元编辑图形制作功能,使用户能够在任一台主计算机或操作员工作站上均能方便直观的完成实时画面的在线编辑、修改、定义、生成、删除、调用和实时数据库连接等功能,并且对画面的生成和修改应能够通过网络广播方式给其他工作站。在主控室操作员工作站显示器上显示的各种信息应以报告、图形等形式提供给运行人员。
| 画面显示内容 |
1) 全站电气主接线图(若幅面太大时可用漫游或缩放方式); 2) 分区及单元接线图; 3) 实时及历史曲线显示; 4) 棒图(电压和负荷监视); 5) 间隔单元及全站报警显示图; 6) 监控系统配置及运行工况图; 7) 保护配置图; 8) 直流系统图; 9) 站用电系统图; 10)报告显示(包括报警、事故和常规运行数据); 11)表格显示(如设备运行参数表、各种报表等); 12)操作票显示; 13)日历、时间和安全运行天数显示。 |
| 输出方式及要求 |
1) 电气主接线图中应包括电气量实时值,设备运行状态、潮流方向,断路器、隔离刀闸、地刀位置,“就地/远方”转换开关位置等。 2) 画面上显示的文字应为中文。 3) 图形和曲线可储存及硬拷贝。 4) 用户可生成、制作、修改图形。在一个工作站上制作的图形可送往其他工作站。 5) 电压棒图及曲线的时标刻度、采样周期可由用户选择。 6) 每幅图形均标注有日历时间。 7) 图形中所缺数据可人工置入。 |
(14)在线计算及制表
| 在线计算 |
1) 系统应向操作人员提供方便的实时计算功能。 2) 应具有加、减、乘、除、积分、求平均值、求最大最小值和逻辑判断,以及进行功率总加、电量分时累计等计算功能。 3) 供计算的值可以是采集量、人工输入量或前次计算量,这些计算从数据库取变量数据,并把计算结果返送数据库。 4) 计算结果应可以处理和显示,并可以对计算结果进行合理性检查。 5) 应可以由用户用人机交互方式或编程方式定义一些特殊公式,并按用户要求的周期进行计算。 |
| 报表 |
1) 实时值表; 2) 正点值表; 3) 开关站负荷运行日志表(值班表); 4) 电能量数据统计表; 5) 事件顺序记录一览表; 6) 报警记录一览表; 7) 微机保护配置定值一览表; 8) 主要设备参数表; 9) 自诊断报告; 10)其他运行需要的报表。 |
| 输出方式及要求 |
1) 实时及定时显示。 2) 召唤及定时打印。 3) 生产运行报表应能由用户编辑、修改、定义、增加和减少。 4) 报表应使用汉字。 5) 报表应按时间顺序存储,报表的保存量应满足运行要求。 |
(15)远动功能
1)远动通信装置
监控系统的远动通信装置应采用专用独立设备(无硬盘无风扇的专用装置),支持双路供电。
远动通信装置应直接从间隔层测控单元获取调度所需的数据,实现远动信息的直采直送。远动通信装置具有远动数据处理、规约转换及通信功能,满足调度自动化的要求,并具有串口输出和网络口输出能力,能同时适应通过专线通道和调度数据网通道与各级调度端主站系统通信的要求。
2)通信规约
监控系统应能采用DL/T 634.5104规约与调度/集控端网络通信,并支持采用DL/T 634.5101规约与调度/集控端专线通信,或与调度/集控端相应的规约。
3)远动功能要求
监控系统应能够同时和各个调度中心/集控站通信,且能对通道状态进行监视。为保证远程通信的可靠,通信口之间应具有手动/自动切换功能,且MODEM也应有手动/自动切换功能。
监控系统应能正确接收、处理、执行各个调度中心/集控站的遥控命令,但同一时刻只能执行一个主站的控制命令。
具有就地对远动通信装置进行数据库查询、软件组态、参数修改等维护功能。
| 需要向远方调度中心传送的实时信息 |
a) 10kV线路的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 b) 变压器侧的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 c) 所采集的各母线电压及频率; d) 变压器油温。 2) 状态量。 a) 全部断路器位置信号; b) 全部隔离开关位置信号; c) 变压器保护、线路保护动作信号; d) 断路器重合闸、失灵保护动作信号; e) 变电站事故总信号; f) 变压器分接头位置信号。 以上各种信息,用户可自行定义需要的数据集。远动通信装置的工作模式、与调度主站的连接数量、方式、通信规约见本规范专用部分。 |
4)时间同步
监控系统设备应从站内时间同步系统获得授时(对时)信号,保证I/O数据采集单元的时间同步达到1ms精度要求。当时钟失去同步时,应自动告警并记录事件。监控系统站控层设备优先采用NTP对时方式,间隔层设备的对时接口优先选用IRIGB对时方式。
5)人—机联系
人—机联系是值班员与计算机对话的窗口,值班员可借助鼠标或键盘方便地在屏幕上与计算机对话。
| 人—机联系 |
a) 调用、显示和拷贝各种图形、曲线、报表; b) 发出操作控制命令; c) 数据库定义和修改; d) 各种应用程序的参数定义和修改; e) 查看历史数值以及各项定值; f) 图形及报表的生成、修改、打印; g) 报警确认,报警点的退出/恢复; h) 操作票的显示、在线编辑和打印; i) 日期和时钟的设置; j) 运行文件的编辑、制作; k) 主接线图人工置数功能; l) 主接线图人工置位功能; m) 监控系统主机上应有系统硬件设备配置图,该配置图能反映所有连接进系统的硬件设备的运行状态。 |
(16)系统自诊断和自恢复
远方或变电站负责管理系统的工程师可通过工程师工作站对整个监控系统的所有设备进行的诊断、管理、维护、扩充等工作。系统应具有可维护性,容错能力及远方登录服务功能。
系统应具有自诊断和自恢复的功能。系统应具有自监测的功能,应提供相应的软件给操作人员,使其能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与稳定进行在线监测。系统应能够在线诊断系统硬件、软件及网络的运行情况,一旦发生异常或故障应立即发出告警信号并提供相关信息。应具有看门狗和电源监测硬件,系统在软件死锁、硬件出错或电源掉电时,能够自动保护实时数据库。在故障排除后,能够重新启动并自动恢复正常的运行。某个设备的换修和故障,应不会影响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行。
(17)与其他设备的通信接口
1)监控系统与继电保护的通信接口。监控系统以串口或网络的方式从保护装置信息采集器或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子站连接获取保护信息。
如果在监控系统后台实现继电保护装置软压板投退、远方复归的功能,则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子站系统与监控系统分网采集保护信息。保护装置可按照子站系统和监控系统对保护信息量的要求,将保护信息分别传输至子站系统和监控系统。
如果不在监控系统后台实现继电保护装置软压板投退、远方复归的功能,则监控系统仅采集与运行密切相关的保护硬接点信号,站内所有保护装置与故障录波装置仅与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子站连接;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子站向监控系统转发各保护装置详细软报文信息。
2)监控系统与其他通信设备的接口。其他通信设备主要包括直流电源系统、交流不停电系统、火灾报警装置、电能计量装置及主要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等。监控系统通信接口设备采用数据通信方式收集各类信息,经过规约转换后通过以太网传送至监控系统主机。
(18)运行管理
计算机监控系统根据运行要求,可实现如下各种管理功能。
1)事故分析检索:对突发事件所产生的大量报警信号进行分类检索。
2)操作票:根据运行要求开列操作票、进行预演,并能进行纠错与提示。
3)模拟操作:提供电气一次系统及二次系统有关布置、接线、运行、维护及电气操作前的实际预演。
4)管理功能应满足用户要求,适用、方便、资源共享。各种文档能存储、检索、编辑、显示、打印。
5)测控单元宜具有当地维护、校验接口,满足交流采样运行检验管理的要求。
(19)系统性能指标
计算机监控系统至少应满足以下性能指标要求。
1)电流量、电压量测量误差≤0.5%,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测量误差≤1.0%。
2)电网频率测量误差≤0.02Hz。
3)模拟量越死区传送整定最小值≥0.1%(额定值),并逐点可调。
4)事件顺序记录分辨率(SOE):站控层≤2ms,间隔层测控单元≤1ms。
5)模拟量越死区传送时间(至站控层)≤2s。
6)状态量变位传送时间(至站控层)≤1s。
7)模拟量信息响应时间(从I/O输入端至远动通信装置出口)≤3s。
8)状态量变化响应时间(从I/O输入端至远动通信装置出口)≤2s。
9)控制执行命令从生成到输出的时间≤1s。
10)双机系统可用率≥99.9%。
11)控制操作正确率100%。
12)站控层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MTBF)≥20 000h;间隔级测控单元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30 000h。
13)各工作站的CPU平均负荷率。正常时(任意30min内)≤30%;电力系统故障(10s内)≤50%。
14)网络负荷率。正常时(任意30min内)≤20%;电力系统故障(10s内)≤40%。
15)模数转换分辨率≥14位。
16)画面整幅调用响应时间:实时画面≤1s;其他画面≤2s。
17)画面实时数据刷新周期:≤3s。
18)双机自动切换至功能恢复时间:≤30s。
19)实时数据库容量:模拟量:≥2000点;状态量:≥5000点;遥控:≥500点;计算量:≥2000点。
20)历史数据库存储容量:历史曲线采样间隔:1~30min,可调;历史趋势曲线,日报,月报,年报存储时间≥2年;历史趋势曲线≥300条。
6.3时间同步装置通用要求
| 存放环境条件 |
海拔高度:≤3000m(如有特殊要求,由项目单位在专用规范中提出)。 环境温度:-30℃~+45℃;相对湿度:5%~95%。 |
| 运行环境条件 |
海拔高度:≤3000m(如有特殊要求,由项目单位在专用规范中提出)。 环境温度:-5℃~45℃时保证工作;0℃~40℃时保证指标。 抗地震能力:地面水平加速度0.3g,垂直加速度0.15g同时作用。 相对湿度:5%~95%时保证工作;10%~90%时保证指标。 大气压力:70kPa~106kPa。 |
| 工作条件 |
AC220V,DC220/110V, 50Hz; |
| 基本技术条件 |
投标人提供的同步时钟系统的产品,必须能在环境、抗干扰等方面满足在强电磁场干扰环境下使用的要求,产品资质文件应提交招标方审核。 |
| 标准规范 |
GJB 2242;GJB 2991;GJB 2715;GB 11014;GB/T 13729;GB/T 15527;GB/T 6107;GB/Z 14429;GB/T 16435.1;GB/T 17463;GB/T 18657.5;IEC 608705103;GB/T 11287;GB/T 14537;GB/T 13926;GB/T 17626;EIA485 |
卖方提供的所有设备、备品备件、软件系统,除本规范中规定的更优的技术参数和要求外,其余均应遵照最新版本的中国信息产业部颁布的标准、国际电信同盟(ITU)、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国际公制(SI)、国际化标准组织(ISO)及国家标准,这是对设备的最低要求。
如果卖方有自己的专有标准或规范,应在辅助说明文件中具体说明,并附上相应的详细技术资料,但必须优于上述标准的有关规定。
6.4时间同步设备技术性能要求
6.4.1时间同步设备装置功能
| 装置功能 |
时间同步设备为变电站中各种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电力二次设备提供了全网统一的时间基准。对配置双机系统的变电站,扩展单元应支持双机系统。 |
| 主时钟功能 |
主时钟由以下四个主要部分组成:时间信号接收(输入)单元;守时单元;时间信号输出(扩展)单元;设备管理单元。 |
| 时间信号接收(输入)单元 |
装置应具备同时接收GPS、北斗、地面时间中心通过有线网络传递的时间信号的能力,以组成天地互补的、多源互比的时间系统,满足高精度、高可用的目标。时间信号接收(输入)单元通过接收以无线或有线手段传递的时间信号,获得1pps和包含北京时间时刻和日期信息的时间报文,1pps的前沿与UTC秒的时刻偏差不大于1μs,该1pps和时间报文作为变电站主时间。装置接收地面时间中心通过有线网络传递的时间信号的能力为高级配置选项。 |
| 守时单元 |
主时钟内部的时钟,当接收到有效的外部时间基准信号时,被外部时间基准信号同步;当接收不到外部时间基准信号时,主时钟输出的时间同步信号仍能保证一定的准确度。 |
| 时间信号输出单元 |
当主时钟接收到有效的外部时间基准信号时,按照外部时间基准信号输出时间同步信号;当接收不到外部时间基准信号时,按照内部时钟守时单元的时钟输出时间同步信号。当外部时间基准信号接收恢复时,自动切换到正常状态工作,切换时间应小于0.5s。切换时主时钟输出的时间同步信号不得出错:时间报文不得有错码,脉冲码不得多发或少发。 |
| 设备管理单元 |
装置必须同时具备本地人机界面和远程集中网管功能。 1)本地人机界面,包括: a)电源状态指示; b)外部时间基准信号指示; c)时间信号锁定指示(本地晶振时间与外部基准时间有效同步); d)告警显示; e)时间显示。 2)远程集中网管,通过网络接口装置支持远程时间网管,其管理功能包括: a)配置管理,包括:模块配置,固定时延补偿配置; b)告警管理,包括:失锁告警,中断告警,电源告警等; c)状态监视,包括:守时状态,当前时间源,各时间源状态; d)性能测试,监测GPS、BD、地面时间之间的偏差; e)远程遥控,遥控切换; f)安全管理。 装置的远程集中网管功能为高级配置选项,可酌情选择。 |
| 接口扩展装置功能 |
一般主时钟应输出足够数量的不同类型时间同步信号,当数量不够时,通过接口扩展装置扩充出不同类型时间信号,以满足不同使用场合的需要,并具有延时补偿功能。接口扩展装置的时间信号由主装置通过电或者光接口输入,当主时钟双机配置时,应为两路输入,两路间自动切换。当系统具备远程集中网管功能时,应将接口扩展装置纳入管理范围内。 |
| 时间同步信号类型与电接口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电力系统的时间同步系统第1部分:技术规范》已上报政府标准管理部门,如果在投标截止日期前该规范已生效,则时间同步输出信号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电力系统的时间同步系统第1部分:技术规范(报批稿)》中相关的规定。 |
| 时间信号的配送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电力系统的时间同步系统第1部分:技术规范》已上报政府标准管理部门,如果在投标截止日期前该规范已生效,则时间信号配送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电力系统的时间同步系统第1部分:技术规范(报批稿)》中相关的规定。 |
6.4.2时间同步设备技术指标
| 地面有线授时网络的技术指标 |
物理接口:G.703标准,非平衡,75;平衡120。(可选) 数据速率:2.048Mbps(+/50ppm)。 帧结构:非成帧方式。 同步方式:设备本端同步(主同步);提取同步(从同步)。(可选) 通道工作方式:通道可以配置成保护方式。 通道保护方式:1+1保护、通道保护、复用段保护、子网保护。 通道同步方式:通道两端的通信系统必须保持全同步方式。 建议采用SDH光通信网络的E1通道作为承载时间业务的通道。本项技术指标只在采用地面有线授时时采用。 |
| 无线时间信号接收单元 |
接收天线: 天线环境要求:工作温度:40℃~+70℃,工作湿度:100%,结露。 天线安装要求:接收天线需和安装底座一起供货。在供方提供的说明书中应详细列出天线尺寸(直径和高度)、重量(包括安装底座)及安装方式。天线安装位置应视野开阔,可见绝大部分天空,尽可能安装在屋顶。高出屋面距离不要超过正确安装必需的高度,以尽可能减少雷击危险。天线电缆应根据其长度选择RG-59型、RG-58型或其他合适的型号,以保证接收器需要的信号强度。天线电缆应按照正确的工艺安装,穿在建筑物预留管道或电线管道中到电缆层。 GPS接收器: 接收载波频率:1575.42MHz(L1信号)。 接收灵敏度:捕获 同时跟踪:装置冷起动时,不少于4颗卫星;装置热起动时,不少于1颗卫星。 捕获时间:装置热起动时, 定时准确度:≤1μs(1pps 相对于UTC时间)。 北斗卫星接收器: 接收载波频率:2491.75MHz。 接收灵敏度:127.6dBmW。 授时精度:≤100ns(单向);≤20ns(双向)。 时间信号的电接口规格应符合3.2的规定,各接口在电气上均应相互隔离。 |
| 守时单元 |
频率准确度:高级配置时≤3×1010,普通配置时≤1×109。 保持时间:高级配置时≥1h,普通配置时≥16min(在1s精度的约束下)。 内部电池:保证供电≥6h。 |
| 时间信号输出单元 |
输出的时间信号类型与电接口应符合3.2的规定,各接口在电气上均应相互隔离。时间配送线路引入的时延必须固定,并小于10us。 |
| 电源 |
交流电源: 额定电压:220V,允许偏差为–20%~+15%;频率:50Hz,允许偏差±5%;交流电源波形为正弦波,谐波含量小于5%。 直流电源: 额定电压:220/110V,允许偏差为–20%~+15%;直流电源电压纹波系数小于5%。 供电方式:宜采用双电源供电。 |
| 绝缘性能 |
除非另有规定,考核绝缘性能的大气条件应符合相关规范规定的要求。 用电压等级为500V的兆欧表测量各回路之间的绝缘电阻,应符合下述规定: 所有导电回路与地(或与地有良好接触的金属框架)间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20MΩ;无电气联系的各导电回路间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20MΩ;介质强度试验。应符合GB/T 13729中3.6.2的规定。 |
| 耐湿热性能 |
装置应能承受GB/T 2423.3规定的恒定湿热试验:温度+40℃±2℃,相对湿度93%±3%,试验持续时间48 h。在试验结束前2h内,测量各导电回路与外露非带电部位及外壳之间、无电气联系的各回路之间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5MΩ。 |
| 机械性能 |
振动(正弦): 振动响应/耐久:装置应能承受GB/T 11287中3.2.1/2规定的严酷等级为1级的振动响应/耐久试验,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的装置性能符合该标准中5.1/2规定的要求。 冲击: 冲击响应/耐久:装置应能承受GB/T 14537中4.2.1/2规定的严酷等级为1级的冲击响应/耐久试验,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的装置性能符合该标准中5.1/2规定的要求。 碰撞: 装置应能承受GB/T 14537中4.3规定的严酷等级为1级的碰撞试验,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的装置性能符合该标准中5.2规定的要求。 |
| 环境要求 |
工作环境条件:环境温度:5℃~+45℃;相对湿度:5%~95%(装置内部应无凝露,也不结冰);大气压力:66 kPa~108 kPa;其他应符合GB/T 13729—2002中3.1.2的要求。 贮存、运输极限环境温度:贮存、运输环境温度极限值为25℃~+70℃,在不施加任何激励量的条件下,装置应不出现不可逆变化。温度恢复正常后,装置的性能应仍符合本部分中的有关要求。 |
| 电磁兼容性 |
1) 静电放电抗扰度。装置应能承受GB/T 17626.2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为Ⅲ级或Ⅳ级静电放电试验,在技术规范内,性能正常。 2)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装置应能承受GB/T 17626.3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为Ⅲ级或Ⅳ级射频电磁场辐射试验,在技术规范内,性能正常。 3)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装置应能承受GB/T 17626.4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为Ⅲ级或Ⅳ级电快速瞬变脉冲群试验,在技术规范内,性能正常。 4) 浪涌(冲击)抗扰度。装置应能承受GB/T 17626.5中规定的试验等级为Ⅲ级或Ⅳ级浪涌(冲击)试验,在技术规范内,性能正常。 5) 工频磁场抗扰度。装置应能承受GB/T 17626.8中规定的试验等级为Ⅲ级或Ⅳ级工频磁场试验,在技术规范内,性能正常。 6) 脉冲磁场抗扰度。装置能承受GB/T 17626.9中规定的试验等级为Ⅲ级或Ⅳ级脉冲磁场试验,在技术规范内,性能正常。 7) 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装置应能承受GB/T 17626.10中规定的试验等级为Ⅲ级或Ⅳ级阻尼振荡磁场试验,在技术规范内,性能正常。 8) 振荡波抗扰度。装置应能承受GB/T 17626.12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为Ⅲ级或Ⅳ级振荡波试验,在技术规范内,性能正常。 |
| 可靠性 |
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MTBF):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应不小于25 000h。 |
| 可维修性 |
采用更换损坏部件维修的办法,主时钟平均维修时间(MTTR)一般不大于30min。 |
| 安全性 |
1) 主时钟的各种输出接口均应相互在电气上隔离,以减少电磁干扰对时间信号与各被同步设备的影响。 2) 主时钟的各种输入、输出接口发生短暂(持续时间 3) 主时钟接收单元应有防雷设计,现场安装时应考虑接收天线的防雷措施。 |
| 外形和外观 |
设备表面油漆涂层应光洁美观、均匀一致,不应有气泡、龟裂、脱落、划痕等缺陷。操作件布局合理、牢固可靠、操作灵活。面板上应有简明、清晰的产品型号及出厂编号标志,其标志应粘贴牢固。 |
6.5微机防误系统通用要求
| 使用环境条件 |
环境温度:(户内设备): 海拔:<3000m。环境温度:(户内设备)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15℃;最大日温差:15K。 环境温度:(户外设备): 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35℃;最大日温差:25K。相对湿度:5%~95%(装置内部既无凝露,也不应结冰)。耐震能力:水平加速度3g;垂直加速度0.15g;同时作用。安装方式:户内安装,为无专设屏蔽、无抗静电措施的房间,室内设有空调。 |
| 额定值 |
额定交流电压:220V;额定直流电压:110V/220V;UPS电压:AC 220V;额定频率:50Hz;工作电源:防误计算机设备采用AC 220V不间断电源。 |
| 接地与隔离要求 |
防误闭锁系统不设置单独的接地网,接地线与变电站主接地网连接。系统的计算机设备或主控设备的机箱、机柜以及电缆屏蔽层均应可靠接地。防误闭锁系统内部装置之间,以及与其他设备通信口之间的连接应有隔离措施。 |
| 电磁兼容性要求 |
在雷击过电压、一次回路操作、开关场故障及其他强干扰作用下,防误闭锁系统不应误动作且满足技术指标要求。装置不应要求其交直流输入回路外接抗干扰元件来满足有关电磁兼容标准的要求。系统装置的电磁兼容性能应达到下表1的等级要求。 |
| 标准和规范 |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除技术条件中规定的技术参数和要求外,其余均应遵照最新版本的电力行业标准(DL)、国家标准(GB)和IEC标准及国际单位制(SI),这是对设备的最低要求。监控系统应满足最新版本的以下规定、法规和标准,但不限于以下规定、法规和标准。所列为防误闭锁系统设计遵循的主要标准: GB/T 2423(系列);GB/T 2887;GB/T 9813;GB/T 15532;GB/T 17626(系列);JB/T 7827;JB/T 8455;DL/T 621;DL/T 634.5101;DL/T 634.5104;DL/T 687 |
表1系统装置的电磁兼容性能等级要求
| 序号 |
电 磁 干 扰 项 目 |
依 据 的 标 准 |
等 级 要 求 |
| 1 |
静电放电干扰 |
GB/T 17626.4-2 |
4级 |
| 2 |
辐射电磁场干扰 |
GB/T 17626.4-3 |
3级 |
| 3 |
快速瞬变干扰 |
GB/T 17626.4-4 |
4级 |
| 4 |
浪涌(冲击)抗扰度 |
GB/T 17626.4-5 |
3级 |
| 5 |
电磁感应的传导 |
GB/T 17626.4-6 |
3级 |
| 6 |
工频磁场抗扰度 |
GB/T 17626.4-8 |
4级 |
| 7 |
脉冲磁场抗扰度 |
GB/T 17626.4-9 |
5级 |
6.6微机防误系统技术性能要求
| 防误闭锁系统定义 |
为满足变电站防误要求,在电气设备及其自动化控制系统上安装的对电气设备操作流程、操作位置进行闭锁和提示的装置。 |
| 防误闭锁系统组成 |
可以由变电站监控系统的防误子系统、微机防误闭锁系统、电气闭锁、电磁闭锁、机械联锁、机械程序锁等以现场实际需求组合构成。 |
| 变电站监控系统防误子系统 |
指变电站监控系统中用于实现防误闭锁的软硬件功能模块、自动化闭锁装置及自动化锁具等构成的子系统。 |
| 微机防误闭锁系统 |
特指独立于监控系统的专用微机防误系统,是采用微型计算机控制,用于变电站电气设备防止电气误操作的装置系统。通常由防误计算机、防误闭锁软件系统、电脑钥匙、编码锁具、解锁钥匙和防误模拟屏(可选)等功能元件组成。 |
| 单元电气闭锁 |
指通过二次电缆连接,将间隔内关联电气设备位置状态转化为对电气设备操作流程进行闭锁。在本规范中指用于本间隔内电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断路器之间的电气闭锁以及为完成线路倒闸操作所必需的母线接地开关与线路隔离开关之间跨间隔的电气闭锁。 |
| 防误闭锁方案 |
应具有防止误分、合断路器;防止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防止带电挂接地线;防止带地线送电;防止误入带电间隔的功能(“五防”)。 监控系统设置防误工作站。远方操作时通过防误工作站实现全站的防误操作闭锁功能,就地操作时则由电脑钥匙和锁具来实现,在受控设备的操作回路中串接本间隔的闭锁回路。本间隔的闭锁回路可以由电气闭锁触点实现,也可采用能相互通信的间隔层测控单元实现。 |
| 防误闭锁系统基本要求 |
所有高压电气设备均应装设对电气一次设备操作进行强制闭锁的防误装置,装置的性能和质量应符合产品相关标准与本规范的要求。 防误装置的结构应简单、可靠,操作维护方便。 防误装置应不影响断路器、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等设备的主要技术性能(如合闸时间、分闸时间、速度、操作传动方向角度等)。 防误装置的工作电源必须采用不间断供电方式,并由独立回路供电。 防误装置应做到防腐、防锈、抗干扰、防异物开启。户外的防误装置还应防水、耐低温、耐高温。 防误系统的“五防”功能中除防止误分合断路器可采用与监控系统配合实现强制闭锁以外,其余“四防”必须由防误系统实现强制性闭锁。 防误装置应有专用的解锁工具,且专用解锁工具的保管与使用需要有专门的规范与流程,以确保解锁工具的正确使用。 断路器的机械紧急事故跳闸脱扣不允许闭锁。 防误装置应选用符合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并经省级以上鉴定的产品。已通过鉴定的防误装置必须经运行考核合格,取得良好的试运行经验后方可推广使用。 |
| 防误工作站的配置性能 |
CPU型号:Intel酷睿i5 12400;CPU频率:2.5GHz;最高睿频:4.8GHz;缓存:L3 24MB;核心/线程数:六核心/十二线程;制程工艺:10nm;键盘、鼠标;声卡、有源音箱1套;内存容量:16GB ;内存类型:DDR4 3200MHz ;内存插槽:4个DiMM插槽 ;固态硬盘容量:1TB ;100M/1000M以太网(RJ-45)1个,RS-232,不少于4个USB口;工作温度:10-35℃;相对湿度:10%到85%(无冷凝);电源:100-240V ,50HZ,服务器电源;符合工业标准:FCC,EMC,CE,UL。 操作系统:国产凝思安全可靠操作系统。 |
| 防误闭锁软件的技术要求 |
1)监控系统遥控操作经防误工作站软件闭锁,其他操作使用电脑钥匙进行常规操作。在防误工作站显示一次主接线图及设备当前位置情况,进行模拟预演及开出操作票。 2)具有操作票专家系统,利用计算机实现对倒闸操作票的智能开票及管理功能,能够使用图形开票、手工开票、典型票等方式开出完全符合防误要求的倒闸操作票,并能对操作票进行修改、打印。 3)具有检修、传动功能(设置此状态时需使用专用钥匙)。在防误工作站设置检修状态后,防误工作站上拉合检修(传动)设备偶数次(拉合单数次应报警提示),则选定的设备在监控系统和电脑钥匙中应开放闭锁条件,同时闭锁其他所有设备。检修操作完毕之后,应能将电脑钥匙回传并与检修前记忆断路器位置比对,在确认对位无问题后方可恢复正常状态。设置检修状态的设备应无数量限制并可重复设置。 4)防误闭锁软件应具备操作票编辑功能。 5)操作票的编辑界面应友好方便,能根据现场运行需求增加或删除操作步骤,接地桩、网门、相关二次设备的状态等应能纳入操作票。 6)防误闭锁软件应能设置开票时是否自动对“合/分”操作进行“检合/检分”操作。 7)防误闭锁软件应允许将操作票预先开好、完成预演,转为可执行的操作票时必须自动进行规则校验。如未通过规则校验,则拒绝执行并提示错误信息。 8)应有完善的操作权限设置功能,应至少支持管理员、操作员、监护人三种以上的权限分类,其操作权限应可根据运行需求灵活调整。防误退出、逻辑编辑修改应有独立的权限管理。 9)操作票票号应由程序自动按顺序生成,不可更改,按页数调整票号,输出增加一页,编号加一。 10)防误功能需退出时应能按间隔设置,禁止全站退出防误功能。 11)防误闭锁软件应提供防误逻辑规则编辑功能,在规则校验时应根据输入的规则来判断操作是否允许执行,以防止误操作。操作规则库应类型多样、定义灵活。可根据用户需求增加、删去、修改各逻辑规则。 12)防误规则编辑工具应使用方便、操作直观,宜采用用户界面友好的图形化的规则编制界面,也可采用文本规则编制界面。两种方式均应支持复制防误规则等手段,减少防误规则的设置工作量。系统应具备防误规则导入、导出功能。 |
| 电脑钥匙的技术要求 |
1)外形设计应美观、合理,便于单手握持;具备背光照明功能,满足夜间操作需要;具备汉字显示功能,可随用户要求编程不同的提示语句,并满足双编号的操作提示要求;具备汉语语音功能。 2)电脑钥匙是防误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装置,应能正确无误地接收防误主机下装的操作票。 3)电脑钥匙应能够记忆存储当前执行的操作票,关闭电源及更换电池时内容不丢失。 4)每把电脑钥匙只能接受一个操作任务,防误计算机允许有多组没有逻辑关系的倒闸操作任务。 5)电脑钥匙具有密码设置、测试语音、调节液晶对比度、背光、电池电量显示、锁编码检查、中止当前的操作票、跳步等功能。 6)电脑钥匙宜采用防误主机自动对时技术,接收防误主机发来的对时信息。 7)电脑钥匙宜可记录每步操作的时间,回送到防误主机保存,可对操作过程进行分析、评估。 8)在任一步骤操作开始前或结束后,电脑钥匙应均可游览操作票前后各项的内容,为实际操作提供便利。必要时,应可对电脑钥匙存储的操作步骤进行跳步和中止操作,但必须通过严格的口令验证,具备权限管理手段。 9)电脑钥匙宜具备对当前操作设备进行重复开锁的功能,但不能对上一步操作设备进行重复开锁。 10电脑钥匙应有多种属性的操作: 能接通电气编码锁;能开机械编码锁;显示提示性操作,可以把不需要强制闭锁的设备作为提示性属性。 11)电脑钥匙与锁具应顺畅配合,无卡涩现象,保证能在符合条件时顺利开锁。 12)应配备智能解锁钥匙和万能解锁钥匙各一套,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对各类锁具进行强制解锁。 13)电脑钥匙应满足如下技术指标: 工作环境温度:-30℃~+40℃;识别编码锁个数:≥1024把;单次开锁成功率:≥99%;一次可接收操作内容:≥256项;一次充足电可连续开锁个数:≥500把; 一次充足电可连续工作时间:≥4h;通信连接方式:串口、USB、红外、无线(可复选);下载操作票成功率:≥99%;下载操作票时间:≤1min(操作票的内容小于50项时);平均无故障时间:≥2年。 14)变电站应配置两把或以上电脑钥匙。 |
| 锁具的技术要求 |
1)锁具材质优良、防尘、防锈、无卡滞;户外锁具还应防水、防潮、防霉。 2)各锁具与电脑钥匙配合良好。 3)锁具应满足如下技术指标:工作环境温度:-30℃~+70℃;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2年;单次被开锁成功率:≥99%。 4)不同类型锁具应配有其专用的解锁钥匙3把。 5)有状态检测功能、可防走空程序。 |
| 其他要求 |
闭锁逻辑应经运行单位确认,闭锁条件应满足初期和最终规模的运行要求,修改、增加联锁条件、设备编码应满足运行要求。 |
6.7系统继电保护及元件保护装置
6.7.1系统继电保护及元件保护装置通用要求
| 使用环境条件 |
设备储存温度: 30℃~+70℃;设备工作温度: 5℃~+40℃;大气压力:86kPa~106kPa;相对湿度:5%~95%;抗地震能力:地面水平加速度0.3g,垂直加速度0.15g,同时作用。 |
| 保护装置额定参数 |
额定直流电源:220V(110V); 额定交流电流:5A/1A;额定交流电压:100V/ (相电压);额定频率:50Hz;打印机工作电源:交流220V,50Hz。 |
| 装置功率消耗 |
1)装置交流消耗:交流电流回路功率消耗每相不大于0.5VA(IN =1A)或1VA(IN =5A),交流电压回路功率消耗(额定电压下)每相不大于1VA,供方投标时必须提供确切数值。 2)装置直流消耗:当正常工作时,不大于30W;当保护动作时,不大于50W。供方投标时必须提供确切数值。 |
| 保护总的技术要求 |
1)环境温度在5℃~+40℃时,装置应能满足规范所规定的精度。环境温度在10℃~+45℃时,装置应能正常工作。 2)装置至少应满足最新版本的以下规定、规范和标准的要求,但不限于以下规范和标准: GB/T 191;GB/T 2423;GB/T 4598.17;GB/T 4598.18;GB 4858;GB 6162;GB/T 7261;GB/T 11287;GB/T 14285;GB/T 14537;GB/T 14598.9;GB/T 14598.10;GB/T 14598.13;GB/T 14598.14;GB/T 14598.19;DL/T 478;GB/T 15145;GB/T 17626.1;GB/T 17626.2;GB/T 17626.3;GB/T 17626.4;GB/T 17626.5;GB/T 17626.6;GB/T 17626.8;GB/T 17626.9;GB/T 17626.10;GB/T 17626.11;GB/T 17626.12;DL 480;DL/T 769;DL/T 5136;DL/T 667;DL/T 720;Q/GDW 161;Q/GDW 175;国调[2005]222 号 3)在雷击过电压、一次回路操作、系统故障及其他强干扰作用下,不应误动和拒动。装置快速瞬变干扰试验、高频干扰试验,辐射电磁场干扰试验、冲击电压试验和绝缘试验应至少符合IEC标准。装置调试端口应带有光电隔离。 4)保护柜与其他设备之间,应采用光电耦合或继电器触点进行连接,不应有电的直接联系。 5)保护柜中的插件应接触可靠,并且有良好的互换性,以便检修时能迅速更换。 6)装置应具有直流电源快速小开关,与装置安装在同一柜上。装置的逻辑回路应由独立的直流/直流变换器供电。直流电压消失时,装置不应误动,同时应有输出接点以启动告警信号。应有监视直流回路电压消失的告警信号继电器。直流电源电压在80%~115%额定值范围内变化时,装置应正确工作。在直流电源恢复(包括缓慢的恢复)到80%UN时,直流逆变电源应能自动启动。直流电源波纹系数≤5%时,装置应正确工作。拉合直流电源以及插拔熔丝发生重复击穿火花时,装置不应误动作。直流电源回路出现各种异常情况(如短路、断线、接地等)时装置不应误动作。 7)应提供标准的试验插件及试验插头,以便对各套装置的输入和输出回路进行隔离或能通入电流、电压进行试验。另外,对每面柜的出口跳闸、闭锁重合闸等输入、输出回路应在柜面上有隔离措施,以便于在运行中分别断开。隔离及试验部件应考虑操作的方便性,隔离压板标签栏位置应安装在隔离件本体或隔离件下部。 8)装置的出口回路、主要电路、装置异常及交直流消失等应有经常监视及自诊断功能以便在动作后启动告警信号、远动信号、事件记录等。 9)装置中跳闸出口回路动作信号及起动中央信号的接点应自保持,在直流电源消失后应能维持动作。只有当运行人员复归后,信号才能复归,复归按钮装在屏上的适当位置,以便于操作,并应有远方复归功能。用于远动信号和事件记录信号的接点不应保持。 10)装置中任一元件损坏时,装置不应误动作。 11)跳闸出口回路采用有触点继电器。跳闸出口继电器触点应有足够容量,跳闸出口继电器触点的长期允许通过电流应不小于5A,在电感负荷的直流电路(τ 12)对于装置间不经附加判据直接启动跳闸的开入量,应经抗干扰继电器重动后开入;抗干扰继电器的启动功率应大于5W,动作电压在额定直流电源电压的55%~70%范围内,额定直流电源电压下动作时间为10ms~35ms,应具有抗220V工频电压干扰的能力。 13)所提供的保护设备应能与变电站内继电保护运行及故障信息管理子站或直接与监控系统连接,供方应提供符合国家电网公司要求的通用规约文本。保护装置向子站或监控系统提供的信息包括:保护的运行定值及控制字;保护的当前运行定值区;保护的动作信号、动作时间、故障相别以及测距信息;保护的自检状态,自检出错的类型,出错时刻;保护的当前压板状态;保护的当前模拟量。提供的保护装置应能保证接入变电站其他厂家的子站或监控系统,必要时应提供规约转换装置(包括在投标报价中),保护装置需具备3组通信接口(包括以太网或RS-485通信接口)和打印机接口。 14)保护装置应具备远方修改定值功能、软压板远方投退和定值区远方切换功能,其软压板远方投退功能不允许通过修改定值实现。 15)微机保护装置应具备通信网络对时和卫星时钟对时功能。应具备IRIG-B(DC)或脉冲对时功能,并通过保护柜端子排接线。 16)TV回路应装设TV专用额定电流为1A的低压降快速空气小开关,并带常闭辅助接点监视。 17)每套保护的出口继电器应提供不少于5组触点。对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信号触点的要求跳闸信号:1组保持触点,2组不保持触点;过负荷、保护运行异常和保护装置故障等告警信号:1组保持触点,1组不保持触点。 18)保护装置应能在装置面板上方便地进行参数设定但不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且可在装置内储存不少于4组定值。当直流电源失去时,这些设定值不应丢失。 |
| 35kV及以下保护测控功能要求 |
1)具有实时数据采集与处理、控制操作及信息显示等功能,对监控运行设备的信息进行采集、转换、处理和传送,通过网络传给站控层,同时接收站控层发来的控制操作命令,经过有效的判断等,最后对设备进行操作控制,也可独立完成对断路器、隔离开关的控制操作。 2)采集信号种类:遥测量:Ua,Ub,Uc,Ia,Ib,Ic,P,Q;遥信量:保护动作,装置故障,装置异常告警,断路器分、合闸位置,断路器机构信号,远方/就地开关位置,装置压板投/退信号等。 3)采集信号的处理:对所采集的输入量进行数据滤波、有效性检查、故障判断、信号接点消抖等处理、变换后,再通过网络传送。 4)信号输入方式:模拟量输入:采用交流采样,计算I、U、P、Q、f、cos;开关量输入:无源接点输入。 5)操作说明: 控制方式为三级控制,就地控制、站控层控制、远方遥控。操作命令的优先级为就地控制→站控层控制→远方遥控。同一时间只允许一种控制方式有效。对任何操作方式,应保证只有在本次操作步骤完成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在屏柜上设“就地/远方”转换开关(带钥匙),任何时候只允许一种模式有效;“就地”位置,通过人工按键实现一对一的操作。所有的遥控采用选择、校核、执行方式,且在本装置内实现,并有相应的记录信息。 6)控制输出的接点要求: 提供1组合闸接点,1组分闸接点。 事件记录: 断路器状态变位、保护动作等事件顺序记录。记录遥控操作人员姓名、操作时间、操作内容,遥控操作的人机界面应满足变电站运行管理要求。 7)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的保护功能独立,保护功能完全不依赖通信网络,网络瘫痪与否不影响保护正常运行。 |
| 10kV线路光纤差动保护装置具体要求 |
1)10kV线路光纤差动保护应具备以分相电流差动和零序电流差动为主体的快速主保护,由三段相间和接地距离保护、四段零序方向过流保护构成的全套后备保护。保护装置应配有三相一次重合闸功能,TV断线、TA断线、过负荷告警功能,装置还带有跳合闸操作回路以及交流电压切换回路。各项功能指标应满足相关的电力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要求。 2)电流差动保护两侧启动元件和本侧差动元件同时动作才允许差动保护出口。线路两侧的电流差动保护装置均应设置本侧独立的电流启动元件,必要时可用交流电压量等作为辅助启动元件,但应考虑在TV断线时对辅助启动元件的影响,差动电流不能作为装置的启动元件。 3)线路两侧电流差动保护装置应互相传输可供用户整定的通道识别码,并对通道识别码进行校验,校验出错时告警并闭锁差动保护。 4)电流差动保护装置应具有通道监视功能,保护对通道中断或判断通道数据异常的情况应有完整的记录报告并发出报警信号,并在投标文件中阐明该情况下闭锁保护的延时时间及发通道异常告警信号的延时时间。 5)自动重合闸由主保护和后备保护跳闸启动,并可由断路器状态不一致来启动。自动重合闸由三相跳闸启动回路启动。三相自动重合闸应有同期检查和无电压检查。 重合闸装置应有外部闭锁重合闸的输入回路,用于在手动跳闸、手动合闸、母线故障、延时段保护动作、断路器操作压力降低等情况下接入闭锁重合闸接点。 当不使用用于重合闸检线路侧电压和检同期的电压元件时,线路TV断线不应报警;检同期重合闸所采用的线路电压应该是自适应的,用户可自行选择任意相间或相电压。 重合闸应有足够信号接点,启动中央信号、事件记录和远动信号。 6)三相操作板/箱应具有一组三相跳闸回路及合闸回路,跳闸应具有自保持回路,应具有手跳和手合输入回路。操作板/箱应具有防跳回路,防止断路器发生多次重合。操作板/箱的防跳回路应能够方便的取消。操作板/箱应具有气(液)压闭锁输入回路。 跳合闸应分别具有监视回路,且分别引上端子。跳闸位置监视与合闸回路的连接应便于断开。操作板/箱应具有足够的输出接点供闭锁重合闸和发中央信号、远动信号和事件记录。 |
| 光纤差动保护通道设备的要求 |
1)优先采用专用光纤通道。 2)采用复用光纤时,优先采用2Mbit/s数字接口,对光纤通道的误码应有可靠的防护措施,确保通道传输发生误码时,不造成保护误动。 3)保护室光配线柜至保护柜、通信机房光配线柜至接口柜均应使用尾缆连接。尾缆应使用ST或FC型连接器与设备连接。光缆通过光配线柜转接。 4)同一机柜不得安装超过8条线路的继电保护专用光电转换接口装置设备。线路纵联电流差动保护通道的收发时延应相同。2Mbit/s数字接口装置与通信设备采用75Ω同轴电缆不平衡方式连接。 5)每个继电保护通信接口设备的直流电源均取自通信专业的直流电源,并与所接入通信设备的直流电源相对应。直流电源开关的报警接点引至监控系统。各光电转换装置失电、故障信号引至端子排。 6)保护屏和通信接口屏均应带有光纤接线盒。光电转换装置及相应的光电接线盒、尾纤、保护屏至光电转换装置之间连接用的引入光缆及敷设用穿管、光纤头熔接(包括备用纤芯)均由保护厂家同时配套提供,并负责与通信装置间的接口设计和配合。 打印机的交流电源:220V。每面保护屏有多台保护装置时安装一台打印机,切换使用。 |
6.7.2 10kV线路电流保护装置技术要求
1)10kV线路电流保护应具备三段相电流过电流保护构成的全套保护,对于小电阻接地系统应需具备两段零序电流过电流保护。保护装置应配有重合闸功能、低频减载、低压减载、TV断线、过负荷告警功能,装置应带有跳合闸操作回路。各项功能指标应满足相关的电力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要求。
2)重合闸可由保护跳闸起动或由断路器状态不一致来起动。对于线路双侧都有电源的情况,重合闸应具备检同期方式和检无压方式,并可投退。
重合闸装置应有外部闭锁重合闸的输入回路,用于在手动跳闸、手动合闸、母线故障、延时段保护动作、断路器操作压力降低等情况下接入闭锁重合闸接点。
当不使用用于重合闸检线路侧电压和检同期的电压元件时,线路TV断线不应报警;用户可自行选择重合闸检同期所采用的线路电压的相别和额定值。
跳闸和重合闸信号应具备至少一组不保持接点和保持接点,保持接点可通过远方和就地复归。
3)三相操作板/箱应具有一组三相跳闸回路及合闸回路,跳闸应具有自保持回路。应具有手跳和手合输入回路。
操作板/箱应具有防跳回路,防止断路器发生多次重合。操作板/箱的防跳回路应能够方便地取消。跳合闸应分别具有监视回路,且分别引上端子。跳闸位置监视与合闸回路的连接应便于断开。操作板/箱应具有足够的输出接点供闭锁重合闸和发中央信号、远动信号和事件记录。保护装置显示故障报告应简洁明了。
6.8故障录波装置
6.8.1故障录波装置通用要求
| 使用环境条件 |
设备储存温度:-30℃~+70℃。 设备工作温度:-5℃~+45℃。 大气压力: 86kPa~106kPa。 相对湿度:5%~95%。 抗地震能力:地面水平加速度0.3g,垂直加速度0.15g,同时作用。 |
| 故障录波装置额定参数 |
额定交流电源:220V。 额定直流电源:220V(110V)。 额定频率:50Hz。 TA二次额定电流:5A,1A。 TV二次额定电压:100V(线电压),100V/ (相电压)。 打印机工作电源:交流220V,50Hz。 |
| 装置功率消耗 |
装置交流消耗:交流电流回路功率消耗每相不大于0.5VA,交流电压回路功率消耗(额定电压下)每相不大于0.5VA,供方投标时必须提供确切数值。装置直流消耗:当正常工作时,不大于50W;当录波起动时,不大于80W。供方投标时必须提供确切数值。 |
| 故障录波装置总的技术要求 |
环境温度在-5℃~+45℃时,装置应能正常工作并且满足规范所规定的精度。保护装置至少应满足最新版本的以下规定、规范和标准的要求,但不限于以下所列的规范和标准。 GB/T 191;GB/T 2423;GB/T 14598.17;GB/T 14598.18;GB/T 14598.3;GB/T 7261 GB/T 11287;GB/T 14285;GB/T 14537;GB/T 14598. 9;GB/T 14598.10;GB/T 14598.13;GB/T 14598.14;GB/T 14598.19;GB/T 15145;DL/T 478;DL/T 524;DL/T 860;DL/T 667;DL/T 871;DL/T 720;DL/T 769;DL/T 873;DL/T 5218;DL/T 663;DL/T 553;GB/T 22386;调继[2005]222号 |
1)在雷击过电压、一次回路操作、系统故障及其他强干扰作用下,装置不应误起动或丢失故障信息。装置快速瞬变干扰试验、高频干扰试验,辐射电磁场干扰试验、冲击电压试验和绝缘试验应符合2.5.4.2的相关标准。装置调试端口应带有光电隔离。
2)故障录波柜与其他设备之间,应采用光电耦合或继电器触点进行连接,不应有直接的电气联系。
3)故障录波柜中的插件应接触可靠,并且有良好的互换性,以便检修时能迅速更换。
4)故障录波柜内各组电压量、电流量的中性线必须分开。
5)各装置应具有直流电源快速小开关,与装置安装在同一柜上。直流电压消失时,装置不应误起动,同时应有输出接点以起动告警信号。直流电压在80%~115%额定范围内变化时,装置应正确工作。直流电压波纹系数≤5%时,装置应正确工作。拉合直流电源时,装置不应误起动。直流电压出现各种异常情况(如短路、断线、一点接地等)时装置不应误起动。
6)应提供标准的试验插件及试验插头,以便对各套装置的输入和输出回路进行隔离或能通入电流电压进行试验。
7)各套装置的出口电路、主要电路、装置异常及交直流消失等应有经常监视及自诊断功能,以便在起动后起动告警信号、远动信号、事件记录等。
8)装置中央信号的接点应自保持,在直流电源消失后应能维持原有状态。只有当运行人员复归后,信号才能复归,复归按钮装在屏上的适当位置,以便于操作,并应有远方复归功能。用于远动信号和事件记录信号的接点不应保持。
9)装置中任一元件损坏时,装置不应误起动。
10)供方应提供装置已经运行的情况以及在运行或制造过程中改进情况资料。
11)所提供的设备应能与变电站内继电保护运行及故障信息管理子站或直接与监控系统连接,供方应提供符合国家电网公司要求的通用规约文本。故障录波装置向子站或监控系统提供的信息包括:故障录波的起动信号、起动时间、起动原因。
12)提供的故障录波装置应能保证接入变电所其他厂家的子站或监控系统,必要时应提供规约转换装置(包括在投标报价中),具备3组通信接口(包括以太网或 RS-485通信接口)。
13)故障录波装置宜采用全站后台集中打印方式。为便于调试,故障录波装置上应设置打印机接口。
14)故障录波装置应具有对时功能,能接受全站统一时钟信号,宜采用IRIG-B时码作为对时信号源。
6.8.2 故障录波装置具体的技术要求
1)故障录波装置应采用嵌入式系统,所选用的故障录波装置应满足电力行业有关标准。
2)故障录波装置接口优先采用以太网口,采用数据网传输至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子站,通信规约采用DL/T667和DL/T 860通信规约。故障录波数据应符合GB/T 22386标准要求。
3)录波装置应具有本地和远方通信接口及与之相关的软件、硬件配置。既可在当地进行运行、录波数据存储、调试、定值整定和修改、信号监视、信号复归、控制操作、故障报告形成、远程传送、通信接口等功能;还可以与保护和故障信息管理子站系统接口,以实现对故障录波装置的故障警告、起动、复归和波形的监视、管理等。
4)装置不能由于频繁起动而冲击有效信息或造成突然死机。
5)每次记录的数据必须随即快速地转出到中间载体,以迎接可能随之而来的下一次故障数据记录。其内存容量应满足连续在规定时间内发生规定次数的故障时能不中断地存入全部故障数据的要求。
6)装置记录的数据应可靠,不失真,记录的故障数据有足够安全性,当故障录波装置或后台机电压消失时,故障录波装置不应丢失录波波形。
7)为了便于调度处理事故,在线路或元件故障时,故障信息应能上传到调度端,有助于事故处理时收集到重要的电气故障量。
8)录波装置应能完成线路和主变压器各侧断路器、隔离开关及继电保护的开关量和模拟量的采集和记录、故障起动判别、信号转换等功能。交流电压回路接入故障录波装置时应经过空气开关隔离。故障录波装置应能记录直流量,且在采集直流对地电压时不得对站内直流电源系统造成影响。
9)故障录波装置应能连续监视电力系统,任一起动元件动作,即开始记录,故障消除或系统振荡平息后,起动元件返回,在经预先整定的时间后停止记录,在单相重合过程中也能记录。故障录波装置应能连续记录多次故障波形。
10)要求故障录波装置能记录因故障、振荡等大扰动引起的系统电流、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及系统频率全过程的变化波形。宜具有连续记录功能并保存7天以上采样数据,采样频率不低于1000Hz。
11)应有足够的起动元件,在系统发生故障或振荡时能可靠起动。
12)故障起动方式包括模拟量起动、开关量起动和手动起动。装置可以同时由内部起动元件和外部起动元件起动,并可通过控制字整定。
13)装置应具有完善的录波数据综合分析软件,方便分析装置记录的故障数据设计,可再现故障时刻的电气量数据及波形,并完成故障分析计算,如谐波分析、相序量计算、幅值计算、频率计算、有功和无功计算等。
14)故障录波装置应具有测距功能,测距误差应小于线路全长的3% (金属性故障)。
15)故障录波装置应能根据设定的条件向调度端上传有关数据和分析报告,并满足调度端对通信规约的要求。
16)故障录波装置应具有记录起动次数的计数器。
录波装置面板应便于监测和操作。应具有装置自检、装置故障或异常的报警指示等,并应有自检故障报警、录波起动报警、装置异常报警、电源消失报警和信号总清(手动复归)等主要报警硬接点信号输出。
17)录波装置应具有对时功能,能接受全站统一时钟信号,采用IRIG-B时码作为对时信号源。
18)故障录波器应能够按照下列线路参数完成测距。参数格式为:线路长度(L)、单位正序电阻(R1)、单位正序电抗(X1)、单位零序电阻(R0)、单位零序电抗(X0)、单位正序电容(C1)、单位零序电容(C0),且均为一次值。
19)应具备病毒防范和杀毒的措施。不应因病毒感染影响故障录波装置正常录波或丢失录波信息。
20)性能指标。
①故障录波装置应能记录和保存从故障前150ms到故障消失时的电气量波形。
②故障录波装置应至少能清楚记录5 次谐波的波形。
③故障录波装置模拟量采样频率在高速故障记录期间不低于5000Hz。
④故障录波装置电流、电压波形采样精度为0.5%。
⑤故障录波装置交流电流工频有效值线性测量范围为(0.1~20)IN;交流电压工频有效值线性测量范围为(0.1~2)UN。
⑥动作值精度。事件量记录元件的分辨率应小于1.0ms 。
⑦A/D 转换精度:不低于16位。
⑧CPU:不低于32位。
6.9故障解列装置及防孤岛保护装置
6.9.1故障解列装置及防孤岛保护装置通用要求
| 使用环境条件 |
设备储存温度:-30℃~+70℃。设备工作温度:-5℃~+45℃。大气压力:86kPa~106kPa。相对湿度:5%~95%。 抗地震能力:地面水平加速度0.3g,垂直加速度0.15g,同时作用。 |
| 装置额定参数 |
额定直流电源:220V(110V)。 额定交流电流:5A/1A。 额定交流电压:100V/ (相电压)、100V(线电压)。 额定频率:50Hz。 打印机工作电源:交流220V,50Hz。 |
| 装置功率消耗 |
装置交流消耗:交流电流回路功率消耗每相不大于0.5VA(In=1A)或1VA(In=5A),交流电压回路功率消耗(额定电压下)每相不大于1VA,卖方投标时必须提供确切数值。装置直流消耗:当正常工作时,不大于50W;当装置动作时,不大于80W。卖方投标时必须提供确切数值。因特殊要求导致装置的接入量超过一定规模时,该指标可适当放宽,具体数值在招标专用技术要求中体现。 |
| 装置总的技术要求 |
环境温度在-5℃~+45℃时,装置应能正常工作并且满足规范书所规定的精度。装置至少应满足最新版本的表1规定、规范和标准的要求,但不限于下列规定、规范和标准。 GB/T 191;GB/T 2423;GB/T 4598.17;GB/T 4598.18;GB/T 14598.3;GB/T 7261;GB/T 11287;GB/T 14285;GB/T 14537;GB/T 14598.9;GB/T 14598.10;GB/T 14598.13;GB/T 14598.14;GB/T 14598.19;GB/T 17626.8;GB/T 17626.9;GB/T 17626.10;GB/T 8367;GB/T 22386—2008;DL/T 478;DL 755;DL/T 1040;DL/T 723;DL/T 5147;DL 428;GB/T 14285;DL/T 769;DL/T 993;DL/T 995;DL/T 688;Q/GDW 161;DL/T 478;DL/T 667;DL/T 720;电安生[1994]191号;国调[2005]222 号 |
6.9.2 故障解列装置及防孤岛保护装置技术要求
| 装置技术要求 |
1)在雷击过电压、一次回路操作、系统故障及其他强干扰作用下,不应误动和拒动。装置快速瞬变干扰试验、高频干扰试验,辐射电磁场干扰试验、冲击电压试验和绝缘试验应至少符合国标。装置调试端口应带有光电隔离。 2)屏柜与其他设备之间,应采用光电耦合或继电器触点进行连接,不应有电的直接联系。 3)屏柜中的插件应接触可靠,并且有良好的互换性,以便检修时能迅速更换。 4)装置应具有直流电源快速小开关,与装置安装在同一柜上。装置的逻辑回路应由独立的直流/直流变换器供电。直流电压消失时,装置不应误动,同时应在装置内部有输出触点以启动告警信号,且直流消失和装置故障信号应分开。直流电源电压在80%~120%额定值范围内变化时,装置应正确工作。在直流电源恢复(包括缓慢的恢复)到80%Ue时,直流逆变电源应能自动启动。直流电源波纹系数≤5%时,装置应正确工作。拉合直流电源以及插拔熔丝发生重复击穿火花时,装置不应误动作。直流电源回路出现各种异常情况(如短路、断线、接地等)时装置不应误动作。 5)装置应具备对各套装置的输入和输出回路进行隔离或能通入电流电压进行试验的措施。另外,对每面柜的出口跳闸、闭锁重合闸等输入、输出回路应在柜面上有隔离措施,以便在运行中分别断开。隔离及试验部件应考虑操作的方便性,隔离压板标签栏位置应安装在隔离件本体或隔离件下部。 6)装置的主要电路、装置异常及交直流消失等应有监视及自诊断功能以便在动作后启动告警信号、远动信号、事件记录等。 7)装置中跳闸出口回路动作信号及启动中央信号的触点应自保持,在直流电源消失后应能维持动作。只有当运行人员复归后,信号才能复归,复归按钮装在屏上的适当位置,以便于操作,并应有远方复归功能。用于远动信号和事件记录信号的触点不应保持(如果有保持要求,应在招标专用技术规范中体现)。 8)装置中任一元件损坏时(出口继电器除外),装置不应误动作。 9)跳闸出口回路采用有触点继电器。跳闸出口继电器触点应有足够容量,跳闸出口继电器触点的长期允许通过电流应不小于5A,在电感负荷的直流电路(τ 10)装置应有足够的跳闸出口触点,满足断路器跳闸、启动故障录波和远动信号等的要求。 11)对于装置间不经附加判据直接启动跳闸的开入量,应经抗干扰继电器重动后开入;抗干扰继电器的启动功率应大于5W,动作电压在额定直流电源电压的55%~70%范围内,额定直流电源电压下动作时间为10ms~35ms,应具有抗220V工频电压干扰的能力。 12)卖方应提供装置已经运行的情况以及在运行或制造过程中改进情况资料。 13)所提供的装置应能与变电站内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子站或与监控系统连接,卖方应提供符合国家电网公司要求的通用规约文本。装置向子站或监控系统提供的信息包括:装置的运行定值及控制字;装置的当前运行定值区;装置的动作信号、动作时间;装置的自检状态,自检出错的类型,出错时刻;装置的当前压板状态;装置的当前模拟量。提供的装置应能保证接入变电站其他厂家的子站或监控系统,必要时应提供规约转换装置(包括在投标报价中), 装置需具备2组通信接口(包括以太网或RS-485通信接口)和打印机接口。 14)装置应具有事件记录、故障录波功能,为分析装置动作行为提供详细、全面的数据信息。 15)低频低压解列装置应具有接收GPS时钟装置对时信号的功能,要求具备IRIG-B(DC)及脉冲对时功能,并通过屏柜端子排接线。 16)频率电压紧急控制装置功能要求。 17)装置应能通过线路三相电压、三相电流,进行失步振荡的判断(接入电压和主接线方式有关,线路电压或母线切换后的电压)。 18)在系统发生失步振荡事故时,振荡中心在预定的动作范围内装置应正确动作,当振荡中心不在预定的动作范围内装置不应误动。在线路零功率附近时,装置不应误动。 19)在系统发生各种故障、转换性故障、同步振荡等非失步振荡以及线路在零功率附近运行情况下,装置不应误动作。 20)对于周期大于等于160ms的失步振荡,装置应能正确判断失步振荡周期次数并正确动作。 21)系统在非全相运行时,装置不应误动作。 22)装置应具有动作区域判别功能,并能方便地确定装置的动作范围。 23)装置应具有振荡周期次数的整定,整定范围1次~10次。 24)装置的定值应采用一次值。装置中需要用户整定的定值应尽量简化,宜多设置自动的辅助定值和内部固定定值;需要运行人员进行功能投/退,可以在装置中设置相应的压板,远方修改定值功能的投/退必须经硬压板控制。 25)装置打印的定值清单应与装置显示屏显示的实际内容一致。实际执行的定值应与显示屏显示、装置打印的内容一致。 26)装置在正常运行时显示的测量值为一次值。 27)TA、TV断线、直流电源消失、装置故障等应有防止装置误动作的措施,并发出报警信号,以便运行人员及时检查,排除故障。装置在异常消失后自动恢复,解除闭锁。 28)如有特殊要求,在专用技术规范部分中体现。 |
| 装置对故障信息记录的要求 |
1)事件记录内容应包括动作原因、动作时间、动作前后的模拟量和开关量。 2)故障录波内容应包括输入模拟量和开关量。 3)应能保证发生多重复杂故障或装置频繁启动时不丢失装置动作的记录信息。 4) 应能存储6次以上最新动作报告,每个报告应包含启动前0.2s至启动后20s的数据,数据应满足事故分析需要。数据记录存储数据的时间可根据实际需要加长,不限于20s。数据存储空间大小有特殊要求的,应在招标专用技术规范中规定。如有其他要求,应在招标专用技术规范中规定。 5)应能保证在装置直流电源消失时,不丢失已记录信息。 6)装置记录的动作报告应分类显示。 供运行、检修人员直接在装置显示屏调阅和打印的功能,便于值班人员尽快了解情况和事故处理的装置动作信息。供专业人员分析事故和装置动作行为的记录。 7)装置记录的所有数据应能转换为 GB/T 22386—2008 的电力系统暂态数据交换通用格式。 |
| 装置开关量输入定义 |
采用正逻辑,即触点闭合为“1”,触点断开为“0”。开关量输入“1”和“0”的定义应统一规范为:“1”肯定所表述的功能。 “0”否定所表述的功能。 |
| 装置功能控制 |
“1”和“0”的定义应统一规范为:“1”肯定所表述的功能。“0”否定所表述的功能;或根据需要另行定义。不应改变定值清单和装置显示屏显示的“功能表述”。 |
| 防孤岛保护装置功能要求 |
1)装置应能通过基于电压、频率的被动式孤岛检测法。 2)装置应具备两段式低频保护、过频保护、低压保护、过压保护、频率滑差防孤岛(FGD)保护。 3)装置的实时时钟及主要动作信号在失去直流电源的情况下不能丢失,在电源恢复正常后能重新正确显示并输出。 4)在正常情况下,装置不应出现程序走死情况,当装置因受干扰进入死循环或死机后,应由硬件检查,并发出装置复归信号,让装置重新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5)无论是开关量输入还是输出,与外部的信号交换都须经光电隔离、继电器转接、带屏蔽层的变压器磁耦合等隔离措施,不得有直接电的联系。 6)装置出口动作回路应使用硬件和软件的多重判据以提高安全性。 7)装置的采样频率应不小于每周24点。 |
6.10电能质量监测装置
6.10.1电能质量监测装置通用要求
| 使用环境条件 |
设备工作温度:-10℃~+40℃。 湿度:在24h内测得的相对湿度的平均值:≤95%; 在24h内测得的水蒸气压力的平均值:≤2.2kPa;月相对湿度平均值:≤90%;月水蒸气压力平均值:≤1.8kPa。 |
| 装置额定参数 |
额定工作交流电源:220V/100V,允许偏差±20%,谐波电压总畸变率不大于8%。 额定工作直流电源:220V/110V,允许变化范围±20%。 额定交流电压:57.7V/100V/220V,过载能力为额定电压的 倍,波峰系数不小于2。 额定交流电流:1A/5A,过载能力为1.2倍额定电流连续工作,波峰系数不小于3。 额定频率:50Hz,允许偏差-5%~+5%。 |
| 装置功率消耗 |
通过TV二次回路供电的监测设备,电源消耗的有功功率不大于5W。交流电流回路功率消耗每相不大于0.5VA(IN=1A)或0.75VA(IN=5A),交流电压回路功率消耗(额定电压下)每相不大于0.75VA。 |
| 规范性引用文件 |
装置至少应满足最新版本的表1所列规定、规范和标准的要求,但不限于所列规范和标准。 GB/T 191;GB/T 2423.1;GB/T 2423.2;GB/T 2423.4;GB/T 2423.5;GB/T 2423.10;GB/T 2829;GB 4208;GB/T 12325;GB/T 12326;GB/T 14549;GB/T 15543;GB/T 15945;GB/T 18481;GB/T 19862;GB 17625.1;GB/T 17626.2;GB/T 17626.3;GB/T 17626.4;GB/T 17626.5;GB/T 17626.11 |
6.10.2电能质量在线监测装置总的技术要求
(1)监测设备根据安装地点和监测要求,应具备可选择的监测功能,包括电压偏差、频率偏差、三相电压幅值相位不平衡度、三相电流幅值相位不平衡度、负序电流、谐波、电压波动。
(2)监测设备应具有记录存储功能,且监测设备的存储记录应至少保存15天。
(3)监测设备应具有实时数据显示、权限管理、设置、对时、统计、自检等功能。
(4)监测设备应具备标准通信接口,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或定时提取,并能对通信口进行灵活配置与实时监视。通信规约可参照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的相关规定。
(5)准确度要求。
(6)监测设备各相应指标的精度误差应满足下述要求:
电压偏差:≤0.5%;频率偏差:≤0.01Hz;三相电压不平衡度:≤0.2%;三相电流不平衡度:≤1%;闪变:≤5%;电压波动:≤5%;谐波:具体规定见下表。
谐波监测准确度等级
| 等级 |
被 测 量 |
条 件 |
允 许 误 差 |
| A |
电压 |
Uh≥1%UN Uh<1%UN |
5%Uh 0.05%UN |
| 电流 |
Ih≥3%IN Ih<3%IN |
5%Ih 0.15%IN |
|
| B |
电压 |
Uh≥3%UN Uh<3%UN |
5%Uh 0.15%UN |
| 电流 |
Ih≥10%IN Ih<10%IN |
5%Ih 0.5%IN |
注 表中UN为标称电压,IN为额定电流,Uh为谐波电压,Ih为谐波电流。
6.11电能量采集装置
6.11.1电能量采集装置通用要求
| 环境条件(一般工况) |
1) 海拔高度:≤3000m。2) 环境温度:工作温度范围:-20℃~+55℃。最大日温差:25℃。3) 相对湿度(环境温度为20℃时):日平均相对湿度:≤95%。月平均相对湿度:≤90%。 |
| 引用标准和规范 |
GB/T 2423.1;GB/T 2423.2;GB/T 2423.4;GB/T 2423.10;GB/T 4208;GB/T 12324;GB/T 12325;GB/T 13729;GB/T 14429;GB/T 15153.1;GB/T 15153.2;GB/T 16435.1 GB/T 17463.1;GB/T 17626;DL/Z 634.11;DL/T 448;DL/T 645—1997;DL/T 645—2007;DL/T 719;DL/T 743;DL/T 5137;Q/GDW 376.1;Q/GDW 375.2 |
6.11.2电能量采集装置技术要求
| 电源影响 |
电能量计量采集终端应支持交、直流同时供电,应能可靠地自动切换。 交、直流电源应具有输入过电压、过电流保护,直流反极性输入保护等措施。 |
| 工作电源 |
交流电源:AC 220(1±20%)V频率为50Hz,频率误差为±5%。 直流电源:DC 220(1±20%)V或110(1±20%)V直流电源电压纹波不大于5%。 |
| 功率消耗 |
功率消耗不大于20W。 |
| 电磁兼容性要求 |
在电源电压突降及短时中断时,终端不应发生死机、错误输出或损坏,电源电压恢复后存储数据无变化,工作正常。 终端应能抗御频率为50Hz、磁场强度为400A/m 的工频磁场影响而不发生错误输出,并能正常工作。 终端应能承受工作频带以外如下表所列强度的射频辐射电磁场的骚扰不发生错误输出和损坏,并能正常工作。 |
| 静电放电抗扰度 |
终端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应能承受加在其外壳和人员操作部分上的8kV直接静电放电以及邻近设备的间接静电放电而不发生错误输出和损坏。 |
|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 |
终端应能承受如表2所列强度的传导性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骚扰而不发生错误输出和损坏,并能正常工作。 |
| 浪涌抗扰度 |
终端应能承受如表2所列强度的浪涌的骚扰而不发生错误输出和损坏,并能正常工作。 |
| 绝缘性能要求 |
绝缘电阻、绝缘强度、冲击电压应符合Q/GDW 374.1的标准。 |
| 技术要求 |
1) 采用模块化结构。 2) 断电后终端中保存的电量数据、配置参数不能丢失。 3) 应具备与主站、电能表对时和时钟设置功能。 4) 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5×104h。 5) 采集终端应具备防雷性能要求。 |
| 终端配置要求 |
1) 至少具有1个以太网接口。 2) 至少具有2路内置拨号MODEM。 3) 具备GPS对时接口。 4) 至少具备2个RS232接口、1个独立的维护接口、4个RS485抄表接口。 5) 至少具有2路可无缝切换的交直流供电电源。 6)电子式电能表接入容量不小于96块,在512个电能量/5min时,存储时间不少于35天。 |
| 功能要求 |
1) 具有数据采集处理功能。应能按设定的采集周期采集电能表数据,最小采集周期1min。电能量计量采集终端采集数据项见表3。 一个独立的电能表接口应可挂接多种规约多功能电能表。 2) 具有存储功能。应能对采集数据进行分类存储,如实时数据、日数据、月数据、曲线数据等,曲线数据冻结密度可设置为1min~24h。应有专用的存储空间分别不同类型数据,应至少保存最近30天的日数据以及最近12个月的月数据,存储容量不低于64MB。 3) 电能量统计分析。应具有厂站电能量不平衡分析、母线电能量不平衡分析、变压器电能量损耗分析功能。 4) 具有通信功能。与主站通信应至少支持IEC 6*开通会员可解锁*2或Q/GDW 376.1,与电能表通信应至少支持DL/T 645—2007。 5) 具有状态指示功能。应具备电源、通信、运行等工况指示。 6) 支持远程维护。 7) 支持远程升级。 |
表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浪涌、磁场试验的主要参数
| 试验项目 |
等级 |
试验值 |
试 验 回 路 |
|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 |
2 |
2.0kV(耦合) |
通信线 |
| 3 |
1.0kV |
状态信号输入、控制输出回路(≤60V) |
|
| 4 |
2.0kV |
交流电量输入、控制输出回路(>60V) |
|
| 4 |
4.0kV |
电源回路 |
|
| 浪涌 |
2 |
1.0kV(共模) |
状态信号输入、控制输出回路(≤60V) |
| 3 |
2.0kV(共模) |
控制输出回路(>60V) |
|
| 浪涌 |
4 |
4.0kV(共模) |
电源回路 |
| 射频辐射 |
4 |
10V/m |
整机 |
| 工频磁场 |
400A/m |
整机 |
表3 电能量计量采集终端采集数据项表
| 序号 |
数 据 项 |
必备 |
选配 |
| 一 |
实时数据 |
||
| 1 |
当前正向有/无功电能示值、一/四象限无功电能示值(总、费率1~M) |
√ |
|
| 2 |
当前反向有/无功电能示值、二/三象限无功电能示值(总、费率1~M) |
√ |
|
| 3 |
当前总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 |
√ |
|
| 4 |
当前A、B、C三相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 |
√ |
|
| 5 |
当前A、B、C三相电压、电流 |
√ |
|
| 6 |
总断相次数、A/B/C三相断相次数及其累计时间 |
√ |
|
| 7 |
电能表日历时钟 |
√ |
|
| 8 |
电表运行状态字 |
√ |
|
| 9 |
最近一次编程时间、最近一次最大需量清零时间 |
√ |
|
| 二 |
冻结数据 |
||
| 1 |
本月正向有/无功最大需量及发生时间(总、费率1~M) |
√ |
|
| 2 |
本月反向有/无功最大需量及发生时间(总、费率1~M) |
√ |
|
| 3 |
上月正向有/无功电能示值、一/四象限无功电能示值(总、费率1~M) |
√ |
|
| 4 |
上月反向有/无功电能示值、二/三象限无功电能示值(总、费率1~M) |
√ |
|
| 5 |
上月正向有/无功最大需量及发生时间(总、费率1~M) |
√ |
|
| 6 |
上月反向有/无功最大需量及发生时间(总、费率1~M) |
√ |
|
| 7 |
上上月正向有/无功电能示值、一/四象限无功电能示值(总、费率1~M) |
√ |
|
| 8 |
上上月反向有/无功电能示值、二/三象限无功电能示值(总、费率1~M) |
√ |
|
| 9 |
上上月正向有/无功最大需量及发生时间(总、费率1~M) |
√ |
|
| 10 |
上上月反向有/无功最大需量及发生时间(总、费率1~M) |
√ |
|
6.12一体化电源系统
6.12.1 直流系统的技术要求
| 引用标准 |
所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范的引用而构成本规范的基本条文。在本规范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范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4208;GB 7251.1;GB 50054;GB/T 3859.1;GB/T 7261;GB/T 17478;GB/T 2900.11;GB/T 17626.2;GB/T 17626.12;GB/T 19638.2;DL/T 637;DL/T 459;DL/T 781;DL/T 5044 DL/T 724;DL/T 5136;DL/T 5137;DL/T 1074;DL/T 857;YD/T 731;JB/T 8456;生产输电[2003]95号;生产输电[2003]29号;国家电网生[2004]641号;国调[2005]222号 |
| 主要技术参数 |
交流输入额定电压:三相四线380V。交流电源频率:50Hz。直流输出额定电压:110V(110V直流电源系统)/ 220V(220V直流电源系统)。稳流精度:≤±1%。稳压精度:≤±0.5%。纹波系数:≤0.5%。效率:≥90%。噪声:<55dB(距离装置1m处)。 |
| 主要技术性能 |
1)直流电源系统接线:两段单母线接线。 2)蓄电池组数:1组。 3)蓄电池型式: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 4)蓄电池组容量:在300A·h、400A·h、500A·h、600A·h、700A·h、800A·h中选择,具体见专用条款部分。 5)蓄电池个数:220V系统18只。 6)高频充电装置数量:见专用条款。 7)直流电源系统应配备:总监控单元、110V高频开关电源模块(110V直流电源系统)/ 220V高频开关电源模块(220V直流电源系统)、48V通信电源模块、雷击浪涌吸收器、仪表、电压电流采集装置、绝缘检测装置、蓄电池管理单元等。 8)具备C级防雷保护功能并带有遥信报警信号。 9)应满足在运行中两段母线切换时不中断供电的要求。切换过程中允许2组蓄电池短时并联运行。 10)两段母线采用刀开关联络,每组蓄电池及充电装置应分别接入不同母线段。正常运行时,充电装置由两段380V交流电源经厂家内置的交流电源自投装置切换后供电,将交流整流为直流电后,通过双投刀熔开关分别接入充电母线和馈电母线,另设蓄电池上母线刀熔开关。如果有公用充电装置则输出通过双投刀熔开关分别接至两组蓄电池。 11)直流电源系统开关应选用优质高分断直流断路器,上下级断路器应满足选择性配合要求,各断路器应配备跳闸报警触点,一个站的直流断路器原则上应选用同一制造厂系列产品。 12)蓄电池组等重要位置的熔断器、开关应装有辅助触点,并引至端子排。 13)馈线开关带报警及辅助信号触点,有信号指示通断状态并配采集模块采集位置及跳闸信号,采集模块通过通信发信号到总监控单元。 14)直流主母线及接头,应能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的通流能力,母线应有阻燃绝缘套管。 15)直流采用放射状结构供电,严禁环路。 16)直流电源系统不设降压装置。 17)设备应满足GB/T 17626关于电磁兼容、抗干扰的要求[具体项目为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振荡波抗扰度试验等]。 18)直流分电屏为双电源进线,分别来自两段母线。 19)直流馈电屏及直流分电屏上应装设绝缘检测装置。 20)充电柜(或主馈线柜)应装设专用的蓄电池放电试验回路。 21)直流分电柜每面柜内最少安装48 路的直流馈出开关,分别接于两段直流母线汇流排上,具体路数见专用条款,馈出端子正负之间应加不少于1只隔离端子。 22)直流主馈电柜每面柜内最多安装36 路的直流馈出开关,具体路数见专用条款。 23)汇流排和主电路导线相序和颜色应符合GBJ 149标准。 24)柜内元件的布置应便于安装和维护。 |
| 110V/220V高频开关电源模块 |
交流输入额定电压:三相380V。交流输入额定频率:50Hz。直流额定输出电压:110V/220V。额定输出电流:40A(110V直流电源系统)/ 20A(220V直流电源系统)。 功率因数:≥0.90。稳流精度:≤±1%。稳压精度:≤±0.5%。纹波系数:≤0.5%(采用峰—峰值计算)。效率:≥90%。软启动时间:2s~10s。高频模块并联工作时输出电流不均衡度:<±5%。 |
| 高频开关电源模块主要性能要求 |
1)应具有监控功能,且不依赖总监控单元独立工作,应具备人机对话功能。应支持与总监控单元通信,接收并执行监控装置的指令。 2)应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短路排除后自动恢复输出。 3)应具有以下保护报警功能:过温保护、过电压保护、过电流保护、欠电压报警、过电压报警、交流欠电压、交流过电压、缺相报警等。 4)整流模块支持带电热插拔。 5)冷却方式为自冷或智能风冷。 |
| 蓄电池 |
单体电池额定电压:2V。单体电池浮充电电压:2.23V~2.27V。单体电池均衡充电电压:2.30V~2.40V。单体电池放电终止电压:≥1.8V。 |
| 蓄电池主要性能要求 |
1)环境温度在10℃~+45℃条件下,蓄电池性能指标应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2)蓄电池在环境温度20℃~25℃条件下,浮充运行寿命应不低于10年。 3)蓄电池组按规定的试验方法,10h率容量应在第一次充放电循环时不低于0.95C10,五次循环应达到C10。 4)供方应提供蓄电池接线板及抗振型安装支架。 5)蓄电池间接线板、终端接头应选择导电性能优良的材料,并具有防腐蚀措施。蓄电池槽、盖、安全阀、极柱封口剂等材料应具有阻燃性。 6)蓄电池必须采用全密封防泄漏结构,外壳无异常变形、裂纹及污迹,上盖及端子无损伤,正常工作时无酸雾溢出。 7)蓄电池极性正确,正负极性及端子应有明显标志。极板厚度应与使用寿命相适应。 8)同一组蓄电池中任意两个电池的开路电压差,对于2V单体电池不应超过30mV。 9)蓄电池使用期间安全阀应能自动开启闭合,闭阀压力应在1kPa~10kPa范围内,开阀压力应在10kPa~49kPa范围内。 10)两个蓄电池之间连接条的压降,3I10时不超过8mV。 11)电池组间互连接线应绝缘,终端电池应提供外接铜芯电缆至直流柜的接线板。 12)蓄电池以30I10的电流放电1min,极柱不应熔断,其外观不得出现异常。 13)蓄电池封置90天后,其荷电保持能力不低于85%。 14)蓄电池的密封反应效率不低于95%。 15)蓄电池需具有较强的耐过充能力。以0.3I10电流连续充电16h后,外观应无明显变形及渗液。蓄电池自放电率每月不大于4%。 16)蓄电池在30℃和65℃时封口剂应无裂纹和溢流。 17)制造厂提供的蓄电池内阻值,应与实际测试的蓄电池内阻值一致。 18)蓄电池组应考虑装设蓄电池管理单元的位置。 19)每节蓄电池应有编号。 |
| 48V通信电源模块 |
额定输入电压:220V DC(220V直流电源系统)。额定输出电流:由专用部分确定。额定输出电压:48V。效率:≥85%。稳压精度:≤0.6%。动态电压瞬变范围:<±5%。瞬变响应恢复时间:≤200s。温度系数:≤0.02%/℃。浪涌电流:<150%。纹波电压峰—峰值:不超过200mV。设备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30 000h。 |
| 48V通信电源模块主要性能要求 |
1)应具有监控功能,且不依赖总监控单元独立工作,应配备液晶汉显人机界面。正常工作时,应与总监控单元通信,接收和执行监控装置的指令。 2)应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短路排除后自动恢复输出。 3)应采用PWM调制制式,模块工作频率20kHz~300kHz。 4)应具有以下保护报警功能:过温保护、过电压保护、过电流保护、欠电压报警、过电压报警等。 5)48V应采用正极接地、负极加防雷模块方式,防雷等级不低于D级。 6)48V模块支持带电热插拔。 |
| 总监控单元 |
1)总监控单元是高频开关电源及其成套装置的监控、测量、信号和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该单元能综合分析各种数据和信息,对整个系统实施控制和管理。每套充电装置必须配备一套总监控单元。 2)该单元应能适应直流电源系统各种运行方式,具备液晶汉显人机对话界面,应能与成套装置中各子系统通信,并可与站内监控系统通信,通信接口为RS485、RS232或以太网。 3)该单元应能显示充电装置输出电压、充电装置输出电流、母线电压、电池电压、电池电流、两路三相交流输入电压、各模块输出电压电流、各种报警信号、各种历史故障信息、单体电池电压、电池组温度等信息。 4)该单元应能对以下故障进行报警:交流输入过电压、欠电压、缺相,直流母线过电压、欠电压,电池电压欠电压,模块故障,电池单体过电压、欠电压等。该单元应有自身故障硬触点输出。 5)当系统在断电之后重新启动时,应按电池的放电容量或放电时间确定进行均充或浮充,均充结束后自动转入浮充状态,充电过程自动控制。 6)应有根据电池组温度对充电电压进行补偿的功能,补偿系数(5mV~3mV)/℃/只,基准补偿温度为25℃。 |
| 蓄电池管理单元 |
蓄电池管理单元应具备的主要功能:监测蓄电池单体电压,对蓄电池充、放电进行动态监测,并应具备对蓄电池组温度进行实时测量功能。本单元可独立设置,也可分别由总监控单元和检测模块来完成。蓄电池采样线要经过带熔丝端子连接到蓄电池管理单元。蓄电池电压采样精度应能精确到3位小数。 |
| 直流电源系统绝缘检测装置 |
1)直流电源系统绝缘检测装置应具备的主要功能:在线监测直流电源系统对地绝缘状况(包括直流母线和各个馈线回路绝缘状况),并自动检出故障回路,能监测母线正对地、母线负对地电压,能检测出每个支路的正对地电阻和负对地电阻。 2)绝缘检测装置不宜对直流电源系统注入交流信号。 3)绝缘检测装置应与成套装置中的总监控单元或变电站监控系统通信。 4)被测母线及支路正极、负极对地绝缘电阻报警值可由检测装置设置,报警值宜设置为7k(110V系统)、25k(220V系统),母线对地电压检测误差不大于±2%,支路电阻检测误差不大于±10%。 |
| 仪表 |
直流电源系统应配置数字式母线电压、蓄电池电压、充电装置电流、蓄电池电流等表计,电压表精度0.2级, 电流表 精度0.5级。分电柜应配置直流电压表。 |
| 事故照明切换屏 |
事故照明具有交直流切换功能,正常时输入电源为交流,事故时能瞬时自动切换到由直流系统供电。输出回路应选用具有AC、DC短路分断能力的断路器。 |
6.12.2 UPS系统的技术要求
| 引用标准 |
所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范的引用而构成本规范的基本条文。在本规范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范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50065;GB 50171;GB/T 191;GB/T 2423;GB/T 7260;GB/T 3859.1;GB/T 14715;DL/T 5103;DL/T 1074;国调[2005]222 号 |
| 通用要求 |
1)UPS装置输入额定电压:交流电压:单相220V/50Hz或三相380V/50Hz。直流电压:220V(220V直流系统)。 2)UPS装置额定输出电压及频率:单相220V/50Hz。 3)UPS装置供电范围:计算机监控系统站控层设备、调度数据网及二次安防设备,电量采集装置、防误系统、图像监视等。 4)每台UPS装置采用两路站用交流输入、一路直流输入,两台UPS装置的直流输入采用不同直流母线输入,不自带蓄电池,直流输入采用站内直流电源系统。 5)UPS系统组成:UPS系统应由输入、输出隔离变压器,整流器,逆变器,静态开关,手动维修旁路开关,馈线开关以及本系统所有设备间连接电缆等组成。UPS装置应包括本机液晶监视器、本机诊断系统以及与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的通信接口,调试、监视和维修专用通信口等。UPS柜应有交、直流输入空气开关,交流回路,直流回路,UPS馈线输出回路应配置空气开关,并配置标识牌。单机采用工频UPS装置,输入及输出应有工频隔离变压器。UPS装置的所有部件的功率均应满足长期额定输出的要求。 6)UPS系统运行方式:主从运行方式:正常情况下由UPS装置主机输出,当主机故障时,由从机输出。分列运行方式:两台UPS装置输出交流母线为单母线分段,设置母联开关,母联开关是手动切换。 7)UPS系统配置:UPS配置数量和运行方式具体情况由专用部分明确。 8)UPS系统工作方式:变电站UPS系统正常工作方式:UPS系统由220V/380V交流电源经整流器、逆变器向负荷供电,当220V/380V交流电源失电或UPS整流器故障时,则由站用直流电源回路经逆变器向负荷供电。当逆变器故障或过负荷或无输出时,由静态开关(自动)切换到旁路供电。 9)与站内计算机监控系统的通信:UPS装置应具有与变电站监控系统通信接口,接口采用RS485串口或以太网口。卖方应免费提供详细的规约文本、规约的信息说明及数据类型,并配合监控厂家完成规约转换的工作。 |
| 技术性能和功能要求 |
1)UPS装置电源输入:交流输入电压:单相AC 220(1±10%)V或 三相AC 380(1±10%)V。交流输入频率:50(1±5%)Hz。直流输入(110V直流电源系统):99V~143V。直流输入(220V直流电源系统):198V~286V。直流母线反灌纹波电压系数:≤0.5%。 2)UPS系统输出:稳压精度:稳态,不大于±3%;动态过程中,负荷以0~100%变化,其偏差值小于±5%,恢复时间小于20ms。输出电压调节范围:±3%。效率:≥80%(交流输入逆变输出),≥85%(直流输入逆变输出)。输出波形:正弦波。输出频率精度:50(1±0.5%)Hz。同步范围:50(1±2%)Hz。同步速度:≤1Hz/s。总谐波含量:≤3%。负载功率因数范围:0.9(超前),0.7(滞后)。单机无故障时间(MTBF):>50 000h。交流供电与直流供电之间的切换时间:0ms。过载能力:125%额定值时可维持10min,150%额定值时可维持1min。 3)功能要求:UPS装置应具备防止过负荷及外部短路的保护。UPS装置交流电源输入回路中应有涌流抑制措施。UPS装置的所有部件的功率均应满足长期额定输出的要求。 4)UPS装置旁路电源需经隔离变压器进行隔离。UPS装置面板上应设有各种运行和故障显示。内容至少包括:1)运行时显示下列内容: a) 交、直流回路输入电流、输入电压。b) 整流器输出电流、输出电压。c) 逆变器输入电压。d) 逆变器输出电压、输出电流、输出频率。e) 旁路交流电压。f) UPS输出电流有效值。g) 逆变器运行指示。h) 静态开关位置指示。i) 旁路开关位置指示。j) 负载百分比。k) 通信接口的工作状况。2) 面板报警显示内容:a) 整流器输入电压低报警。b) 直流输入电压低报警。c) 旁路交流电源电压低报警。d) 逆变器输入电压低/高报警。e) 逆变器输出电压低/高报警。f) 旁路位置报警。g) 逆变器故障报警。h) UPS装置过载或出口短路关机信号。要求状态信息、报警信息等能通过通信上传计算机监控系统,关键信号有硬触点上传。 |
| 整流器 |
整流器的容量应能满足逆变器长期满负荷供电的要求。整流器的交流电源输入回路应设置空气断路器。整流器应有涌流抑制功能。整流器的容量应按带逆变器静态负荷来选择。 |
| 逆变器 |
逆变器的输入来自经过整流器整流后的直流电源和所用直流电源。旁路交流电源正常时,逆变器输出频率保持与旁路交流电源同步,若旁路交流电源的频率和电压偏差超过逆变器容差允许值时,同步回路应自动关断,逆变器则按其内部基准频率运行,直至旁路交流电源恢复至逆变器容差允许范围内时再与其保持同步。 额定功率因数下,负载在0~100%范围内按±20%增/减时,UPS稳态输出电压不应超过±3%。逆变器在功率因数0.7~0.9运行时,最大冲击负荷为额定值的1.5倍时,应能承受60s。 逆变器应具有过电流保护特性。UPS的过电流保护应能保证在负荷发生短路或电流超过允许的极限值时及时动作,使其免受浪涌电流的损伤。 |
| 静态开关 |
1)静态开关的切换时间特性:切换时间,≤4ms;切换方式,自动。 2)当UPS逆变器故障或输入交、直流电源失去时,能将负载无间断地切换至旁路交流电源。在旁路运行方式下,UPS装置应设计为易于维护和拆装,且对负载的供电不中断。 3)UPS过载时,静态开关应能按2.9.2.1.2中过载能力的规定自动将电源切换至由旁路交流电源供电。当负载由逆变器切换到旁路时,旁路电压必须正常;由旁路切换至逆变器时,不应有相位的突变。 4)任何条件导致UPS输出电压异常,如UPS故障、馈出支路短路等,若旁路电压正常,应立即切换到旁路供电。 5)手动旁路开关 6)“正常”位置时负荷应接至逆变器,“旁路”位置时负荷应接至交流电源。切换时负载供电不能中断。 7)手动旁路开关应能将负荷由逆变器输出切换至旁路交流电源供电,在旁路侧应加隔离变压器。当负荷由旁路交流供电时,应允许对整流器、逆变器和静态开关进行检修和维护。 |
| 一体化电源监控 |
1)一体化电源监控装置是管理变电站交流系统、直流系统、UPS、通信电源、逆变电源等站内电源系统的综合监控,计算机监控和一体化电源监控通信实现对变电站电源系统的三遥功能。 2)显示主界面:主界面以单线图的方式显示数字化管理系统所管理的电源系统的主接线图,正确反映各种电源装置之间的接线关系,图中的开关、智能单元等符号应符合GB/T 4728.7的规定,所有文字显示均应为中文。开关位置、各智能单元的状态及母线电压、电流应为实时信息。 3)显示子界面:各种电源装置均有独立的子界面,以模拟图的方式显示较详细的电气主接线图,电气符号应符合GB/T 4728.7的规定,所有文字显示均应为中文。根据复杂程度的不同,子界面可以分成多级。界面中显示的信息均应是实时的。 4)列表信息:对于信息量较大的电源系统,可采用模拟图与列表相结合的方式显示各种模拟量和状态量,所有文字显示均应为中文。画面响应时间如下:画面调用响应时间不大于2s。开关量信号输入至画面显示的响应时间不大于2s。由串行通信输入的信号至画面显示的响应时间不大于3s。 5)事件记录:交流输入故障记录,包括发生时间、持续时间,故障类型,如过电压、欠电压、缺相、三相不平衡和失电压等。交流屏内备自投开关(如ATS)位置记录,包括备自投开关在各种位置的运行时间。备自投开关投切记录,投切原因,如遥控投切、手动投切、交流故障投切等。馈线开关脱扣记录。直流电源记录:直流屏包括DC 48V、DC 110V和DC 220V。直流屏内交流备自投开关位置记录。交流输入电压故障记录。 充电机输出开关位置、脱扣(或熔断器熔断)记录。蓄电池进线开关位置、脱扣(或熔断器熔断)记录。母线联络开关位置记录。直流母线电压异常记录,记录母线电压异常的持续时间。充电机浮充电压记录,稳态下每天记录一次交流输入电压(在允许波动范围内)最低和最高时,充电机在浮充状态下的输出电压,需同时记录温度补偿电压值。充电模块故障记录。 各充电模块输出电流记录,稳态下每天记录一次。 馈线开关脱扣记录。馈线开关变位记录。直流母线绝缘状况记录,记录每天的绝缘电阻最小值,以曲线形式表示。直流母线绝缘状况实时记录,保留最近一周的实时曲线。馈线支路绝缘故障记录。各种智能电子设备故障记录。 6)蓄电池:蓄电池初次投运的完整记录,包括均充后的各单节电池电压的均衡度。 蓄电池浮充记录,记录连续浮充时间、浮充时的最大电流值每天记录一次。蓄电池均衡充电记录,记录均充开始时间、均充持续时间、实际的均充电流值(稳流状态)和均充电压值(稳压状态下)。蓄电池巡检装置运行状态记录。 7)UPS: UPS屏内交流输入备自投开关位置记录。交流输入电压故障记录。直流输入电压故障记录。UPS输出开关位置、脱扣记录。直流输入开关位置、脱扣记录。母线联络开关位置记录。母线自动切换装置动作记录。母线电压异常记录。馈线开关脱扣记录。UPS运行模式记录,如旁路输出、交流输入逆变输出、直流输入逆变输出。 UPS故障记录,包含故障类型。 8)报警处理:报警输出信息应直观、醒目,并伴以声、光效果,根据需要可配置空触点输出。报警信息记录的显示格式应可选择,如按发生时间的顺序、按解除时间的顺序,每种报警信息均成对显示,即发生时间和解除时间。 9)时钟同步:数字化管理系统采用GPS标准授时信号(IRIG-B码)进行时钟校正,同时应具备软件对时功能。数字化管理系统的主机还应具有向所管理的各电源装置转发GPS信号的功能。对时精度误差不大于10ms。 10)自诊断与自恢复:数字化管理系统应具有在线诊断能力,对系统自身的软、硬件(包括各个通信接口)运行状况进行诊断。发现异常时,予以报警和记录。对于一般性的软件异常,系统能自动恢复正常运行,并保持运行设定值不变。当运行设定值异常且不能自动恢复时,则以默认值运行,同时予以报警和记录。 11) |
| 其他要求 |
1)柜内设备的安排及端子排的布置,应保证各套装置的独立性,在一套装置检修时不影响其他任何一套装置的正常运行。 2)蓄电池支架要能足够承受蓄电池组重量,在基本地震烈度为7度及以上地区,蓄电池组应有抗震加固措施,并满足GB 50260中的有关规定。电池与支架之间要有绝缘垫。蓄电池之间间距左右为10mm~15mm,上下为100mm~150mm。蓄电池裸露导电部分间的距离不小于1000mm。 |
6.13光功率预测系统
| 引用标准 |
所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范的引用而构成本规范的基本条文。在本规范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范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18709;GB/T19963;GB/T19964;GB/T30153;GB/T40604-2021 |
| 实时气象信息采集要求 |
场站静态信息:光伏电站至少包括名称、并网装机容量、中心位置的经纬度坐标、光伏电池板特性参数等。 |
| 预测数据要求 |
气候预报数据:至少包括次月起到未来12个月的气候预报数据,时间分辨率为月,至少包括月平均总辐照度等参数,每月至少提供一次。 数值天气预报数据:至少包括次日零时起到未来240h的数值天气预报数据,时间分辨率为15min,至少包括总辐照度等参数,每日至少提供两次。 |
| 系统硬件要求 |
预测系统硬件应至少包括数据通信服务器、系统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网络安全设备、人机交互工作站。数据通信服务器、系统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宜采用冗余配置。人机交互工作站宜采用图形工作站,应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光伏功率预测系统应运行于电力二次系统区或川区,跨区数据传输应采用物理隔离装置。光伏功率预测系统应满足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的要求。 具体设备参数见下表: |
| 预测系统软件要求 |
1)基本要求:预测系统的功能应至少包括长期电量预测、中期功率预测、短期功率预测、超短期功率预测、概率预测和数据统计。 2)预测的空间尺度:预测的空间尺度应至少包括单个光伏电站、整个调度管辖区域的全网风电/光伏。 3)预测的时间尺度及执行周期:长期电量预测要求,应逐月滚动更新电量预测结果,每次预测未来12个月,宜每月上旬发布。中期功率预测要求, 根据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布次数进行中期功率预测,单次计算时间应小于5min;应每日至少执行两次预测。 4)短期功率预测要求:单次预测时长和时间分辨率符合GB/T19963和GB/T19964的规定;根据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布次数进行短期功率预测,单次计算时间应小于5min:应每日至少执行两次预测。 5)超短期功率预测要求:应每15 min 执行一次,动态更新预测结果,单次计算时间应小于5 min。 6)概率预测要求:预测时长和时间分辨率应与中期、短期、超短期功率预测保持一致;应至少提供置信度为95%、90%、85%的预测区间上下限,并可手动设置其他置信度。 |
| 人机界面 |
1)应具备光伏电站输出功率监视页面,至少显示实测功率、预测功率及实测气象要素,数据应动态更新。 2)应具备历史数据的曲线查询和比较页面,至少提供日、周等时间区间的曲线展示,页面查询响应时间应小于1 min。 3)应提供数据统计分析页面,提供饼图、柱形图、表格等多种可视化展示手段。 |
| 数据统计 |
1)应能对光伏电站的运行参数、实测气象数据及预测误差进行统计。 2)运行参数统计应包括有效发电时间、最大出力及其发生时间和利用小时数等 3)实测气象数据的统计应包括完整率和可用率等。 4)预测误差统计指标应包括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平均误差、相关性系数、准确率、95%分位数偏差率、合格率、平均带宽、可靠度和分位数损失等,具体的计算方法见附录D。 5)参与统计数据的时间范围应能任意选定,光伏电站可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的日出日落时间自动剔除凌晨和夜间不发电时段。 6)各指标的统计计算时间应小于1min。 |
| 数据接收 |
预测系统应具备接收调度管辖范围内风电场或光伏电站上报的长期电量预测、中期功率预测、短期功率预测和超短期功率预测数据的能力(风电场或光伏电站上报预测数据的要求应符合GB/T40604-2021的规定)。 |
| 软件配置 |
1)预测系统应配置通用、成熟的数据库,用于数据、模型及参数的存储。 2)预测系统软件应采用模块化划分,单个功能模块故障不应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 3)预测系统应具有可扩展性,支持用户和第三方应用程序的开发。 4)预测系统应采用权限管理机制,应确保系统操作安全性。 |
| 性能指标 |
1)月可用率:预测系统月可用率应大于99%。 2)预测准确率:光伏电站中期功率预测以1日(24h)为步长统计,预测准确率按顺序依次递减,第10日(第217-240小时)≥75%;短期功率预测日前≥85%;超短期功率预测第4小时≥90%。 3)预测合格率:光伏电站中期功率预测以1日(24h)为步长统计,预测准确率按顺序依次递减,第10日(第217-240小时)≥75%;短期功率预测日前≥85%;超短期功率预测第4小时≥90%。 |
系统硬件要求参数表
| 序号 |
设备名称 |
规格参数 |
单位 |
数量 |
| 1 |
功率预测服务器 |
I5-6500/16G内存/1T HDD/USB 键鼠/4*LAN 国产操作系统及探针 |
台 |
1 |
| 2 |
天气预报服务器 |
I5-6500/16G内存/1T HDD/USB 键鼠/4*LAN 国产操作系统及探针 |
台 |
1 |
| 4 |
反向物理隔离装置 |
反向型安全隔离装置:接口配置:两个CONSOLE口(管理设备用),两个COM口(输出告警信息),四个10/100M 网卡(2内+2外),双电源 |
台 |
1 |
| 5 |
内网防火墙 |
1U机架式结构,防火墙吞吐率:900Mbps 并发连接数:50万,配置为10个10/100/1000BASE-T接口、2个SFP插槽和2个Combo接口,默认含IPSEC VPN功能、SDWAN功能、应用识别功能,含1年应用特征库升级许可;双电源,满足网安接入要求 |
台 |
1 |
| 6 |
外网防火墙 |
1个配置口(CON),1个备份口(AUX),4个10/100M交换式以太网口,F:8MB,DDR SDRAM:64MB;支持VPN功能,支持L2TP VPN,GRE VPN,IPSec VPN,动态VPN等多种VPN业务模式 |
台 |
1 |
| 8 |
KVM切换器 |
19.5寸显示器,输入接口PS2/USB双界面转换模组输出接口PS2/USB双界面转换模组;支持分辨率1280×1024;切换方式OSD切换;满足两台服务器自动切换的要求 |
台 |
1 |
| 9 |
屏柜与附件 |
配套机柜及电源、线缆,2260×800×600mm,颜色:RAL7035 |
面 |
1 |
| 10 |
环境监测仪 |
JY-TH1 太阳辐射、温湿度、背板温度、气压、风速、风向、气象环境监测系统软件等 |
套 |
1 |
| 11 |
软件部分 |
预测系统平台搭建及介质 |
套 |
1 |
| 中长期功率预测、模型智能建立 |
套 |
|||
| 短期功率预测、模型智能建立 |
套 |
|||
| 超短期功率预测、模型智能建立 |
套 |
|||
| 高精度数值化气象数据下载解析处理 |
套 |
|||
| 数据接入、上报通信接口模块,agent |
套 |
|||
| 12 |
其他 |
气象数据技术服务费1年、运杂费等:含在总报价中 |
项 |
1 |
6.14 AGC/AVC控制系统
| 标准和规范 |
《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GB/T19964—2012)》 《光伏电站自动有功/电压无功控制(AGC/AVC)子站技术规范》 |
| 硬件环境 |
电源条件:一般要求交流电源为220V±20%,50Hz;直流电源为220V±20%。电源电压范围在176-253V(Ui×80%~Ui×115%)范围内不影响数据传输正确性。 温度条件:工作温度一般要求在-5℃~45℃;贮存温度在-30℃~70℃。 湿度条件:湿度通常要求小于90%(无凝露)。 电磁兼容条件:静电放电抗扰度符合GB/T 15153.1-1998中试验级别4级的要求;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符合GB/T 17626.4-1998中试验级别4级的要求工频磁场抗扰度符合GB/T 15153.1-1998中试验级别4级和GB/T 17626.8-2006中试验级别5级的要求;浪涌抗扰度符合GB/T 15153.1-1998中试验级别4级的要求。 |
| 软件及通信环境 |
通信规约:与调度主站通信一般采用以太网规约IEC104、IEC61850等;与风机EMS通信一般采用以太网规约IEC104、ModbusTCP等;与光伏逆变器通信一般采用以太网规约IEC104、IEC104/IEC61850、ModbusTCP,或者GOOSE网GOOSE规约;与储能EMS/储能协控一般采用以太网规约IEC104、IEC61850/ModbusTCP等。 通信链路:通信链路通常采用光纤通信或4G无线通信技术实现数据传输,指令传输延迟需严格控制在50ms以内。 |
| 电力系统运行环境 |
频率条件:对于装机容量在3000MW以上的电力系统,维持其系统偏差率在±0.1Hz内;3000MW以下的电力系统频率偏差不超过±0.2Hz。 电压条件:AVC系统需维持电网中各个节点电压在额定值的±5%范围内,如10kV系统的电压需维持在9.5~10.5kV之间。 设备状态:相关设备如风机、光伏逆变器、储能设备等运行正常,无故障或异常信号,且与AGC/AVC系统通信正常。 |
| 接地与隔离要求 |
安全接地:AGC/AVC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如服务器、工作站、通信设备等,应进行安全接地,以防止静电积累和电磁干扰,保护设备和人员安全。接地电阻一般要求不大于4Ω。 信号接地:为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避免信号干扰,AGC/AVC系统中的信号线应进行信号接地。信号接地应采用单点接地原则,以减少接地环路产生的干扰。 防雷接地:AGC/AVC系统所在机房或设备安装地点应设置防雷接地装置,以防止雷电过电压对设备造成损坏。防雷接地电阻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一般不大于10Ω。 电气隔离:AGC/AVC系统中的不同电压等级、不同功能的设备之间应进行电气隔离,以防止电压串扰和电流泄漏。例如,交流电源与直流电源之间、强电与弱电之间应采用隔离变压器、光电耦合器等进行隔离。 电磁隔离:为减少电磁干扰对AGC/AVC系统的影响,设备应采用屏蔽电缆、金属屏蔽网等进行电磁隔离。同时,机房应设置电磁屏蔽层,以阻挡外部电磁干扰。 网络隔离:AGC/AVC系统与外部网络连接时,应设置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网络隔离设备,以防止网络攻击和病毒入侵。同时,应采用虚拟专用网络(VPN)等技术,对数据传输进行加密和隔离。 |
| 技术性能要求 |
AGC技术性能要求:调节速率 新能源场站:出力大于20%额定有功功率时,有功调节速率≥20%额定有功功率/20秒。 响应时间 新能源场站执行指令过程中,实时总有功与主站下发的有功指令偏差不大于阈值,执行指令完成后,实时总有功与主站下发的有功指令偏差不大于阈值,一般要求≤2%额定有功功率。 可用率:新能源场站AGC功能可用率一般要求较高,通常需达到95%及以上。 调节容量:场站可调功率范围应≥调度分配的调节任务量。 AVC技术性能要求:电压调节速率:>1.0kV/min。 电压调节精度:220kV及以下电压,≤0.5kV;330kV及以上电压,≤1.0kV。 调节响应时间:≤30s。 调节速率 本地闭环:以电压为闭环控制时,每分钟不小于0.2%额定电压;以无功为闭环控制时,每分钟不小于0.5%无功量程。 远方闭环:以电压为闭环控制时,每3分钟不小于0.5%额定电压;以无功为闭环控制时,每分钟不小于0.4%无功量程。调节精度 母线电压调节精度:实际母线电压与目标母线电压的差值不应大于0.2%控制指令电压。 无功调节精度:实际无功与目标无功的差值不应大于0.5%无功量程。 |
6.15通讯调度
6.15.1 通信设备SDH设备部分
| 工作电源 |
正常工作电压范围:-48V20%DC |
| 系统部分 |
1)光纤通道应能可靠的传输以下信息: 电话;调度自动化信息;继电保护信息;安全自动装置、计算机信息等 2)SDH抖动指标要求 SDH网络接口的最大容许的输出抖动应不超过下表中所规定的数值。滤波器频响按20dB/10倍频程滚降,低频部分按60dB/10倍频程滚降,测量时间为60s。 |
| 传输与复用设备类型及性能要求 |
1)SDH155Mb/s设备可以根据需要配置成ADM网元类型; 2)STM-16分插复用设备(155Mbit/s ADM); 3)该设备提供直接分插STM-4信号内任何支路信号的能力。 该设备群路侧为STM-16的光接口;支路侧为G.703接口(2048kbit/s,34368kbit/s,139264kbit/s)。交叉连接方向应不少于群路到支路、支路到群路、群路到群路、支路到支路。连接类型为:单向、双向、广播式。该设备应提供配置成终端复用设备的能力,当群路侧仅有一个方向的光接口或电接口工作时,支路侧应能将STM-1信号内的全部支路以G.703方式终结。2M终结能力不小于126个。支路接口在支路侧应可以进行任意配置。在改变和增减支路接口时不应对其他支路的业务产生任何影响。 4)电接口参数 2048kbit/s,34368kbit/s,139264kbit/s和STM-1的电接口参数均应符合ITU-T建议G.703中的各项要求。2048kbit/s电接口具有75不平衡阻抗和120平衡式两种。 5)网管系统 本工程项目中网管系统至少应能实现对所提供的SDH光传输设备、IAD设备等进行统一维护管理;SDH管理系统的管理功能、网络的结构、ECC功能以及协议栈等均应符合ITU-T建议G.784、Q.811和Q.812。管理信息模型应符合ITU-T建议G.774系列。被管理的整个网络中的各网元均应由一个管理平台对SDH光传输设备、IAD设备等进行管理。通过WIMP(窗口、图标、菜单、光标)方式的人机接口,监视和控制整个被管理网络中的每一个网元。告警和事件记录追踪至每一块电路板。基于Q3的网管平台,提供网元层、网元管理层和网络管理层的功能。 6)网管系统应具有以下管理功能 系统管理:对系统自身属性和资源的管理,主要包括管理信息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各类日志的转储和清除等。 故障管理:故障管理应能对传输系统进行故障诊断、故障定位、故障隔离、故障改正以及路径测试功能。 性能管理:设备管理系统应至少提供下述性能管理功能:能对G.826建议误码性能参数进行自动采集和分析,并能以ASCII码文件形式传给外部存储设备;能同时对所有终端点进行性能监视;能同时对性能监视门限进行设置;能存储和报告15分钟和24小时两类性能事件数据;能报告“当前”和“近期”两种性能监视数据;能支持近端或远端环回测试功能。 7)配置管理: 设备管理系统应至少能提供下述配置管理功能:网元的初始化设置;通道的交叉连接和配置;定时源优先级的选择;NE状态和控制;安全管理:设备管理系统应至少能提供下述安全管理功能;未经授权的人不能接入管理系统,具有有限授权的人只能接入相应授权的部分。 8)网管系统在下列情况下均应对正常传输的业务电路和各传输通道不产生任何影响。网管系统投入服务和退出服务;网管系统故障;网元与网管系统有关机盘的插入和拔出等。 |
| 对设备的一般要求 |
1)环境温度及湿度:运输和储存时温度:-20C~+60C;使用时温度:保证性能:+5C~+40C;保证工作:0C~+45C;相对湿度:保证性能:10%~90%;保证工作:5%~95%。 2)温度循环试验:所供设备经下述温度循环试验应不影响性能指标。时间:≥24小时 范围:-10℃~+50℃。温度变化速度:0.5℃/分钟。循环次数不小于2次。温度循环试验时,相对湿度为90%(+35℃)。 3)振动测试要求:所供设备经下述振动试验应不影响性能指标。振幅:≥0.6mm。加速度:≥15m/s2(X、Y、Z三方向)。时间:≥3h。 |
| SDH光传输设备的结构、外观及其他 |
1)设备耐压:载波外线输入、输出口、音频二线口、交直流输入均加有对高电压及雷电的防御措施,性能满足有关规定; 2)设备接地:SDH光传输设备的机箱采取必要的静电及电磁辐射干扰的保护措施。机箱不带电的金属部分在电气上连成一体,并可靠接地; 3)SDH光传输设备具有全机箱保护; 4)机箱满足发热元器件的通风散热要求; 5)机箱模件插拔灵活、接触可靠、互换性好; 6)SDH光传输设备机架:机架包括所有安装在上面的成套设备或单个组建,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正确的安装方式,保证在起吊、运输、存放和安装中不会损坏。 |
| 冷却与通风 |
设备的冷却可采用自然冷却、风冷和智能风冷方式。 |
| IAD设备部分 |
本地供电:电压范围:220V±10%,50Hz±5%,波形失真<5%;远供:-60V~-43V 应与电网侧型号一致 |
6.15.2 调度数据网及二次防护配置方案
| 二次安全防护配置原则 |
二次安全防护配置:本项目控制区系统有:计算机监控系统,继电保护装置和安全自动装置等。 各安全区之间通信均需选择适当安全强度的隔离装置。控制区与非控制区之间需采用经有关部门认定核准的硬件防火墙或相当设备进行逻辑隔离,应禁止W-mail,Web,Telnet,Rlogin等服务穿越安全区之间的逻辑隔离。 在纵向安全防护方面:控制区与非控制区接入调度数据网时,应配置纵向加密认证装置,实现网络层双向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也可与业务系统的通信网关设备配合,实现部分传输层或应用层的安全功能。 |
6.15.3 路由器技术要求
| 路由器技术要求 |
1) 网络结构:变电站调度数据网络用于承载传输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实时数据、电能量计量信息和IP电话业务等,是由市电网公司、县电网公司和变电站组成的网络。在运行维护管理方面,在各电网公司节点设立调度数据网的网管中心,负责该地区调度数据网络的管理。 2) 业务描述:变电站调度数据网络主要承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实时数据、电能量计量信息和IP电话业务等。数据网承载的业务对网络可靠性要求高,网络的可用率、实时业务的传输时延(业务应有不同的优先级)、网络的收敛时间等关键性能指标应予以保证。 3) 网络技术要求:变电站调度数据网网络主要指标要求如下: a).网络的最大忙时,端到端时延,要求 b).网络的最大忙时,端到端抖动,要求 c).网络的最大忙时,端到端丢包率(标准包长,网络负载70%),要求 d).全网路由的收敛与恢复速度,要求 e).网络的可用率要求不小于99.99%。 注:端到端是指在本工程所建IP网上的IP包端到端传送;支持802.1x、MAC地址、Portal认证的端口安全机制;实现Radius、HWTACACS等多种认证方式;提供IPSec VPN、GRE VPN、DSVPN、A2A VPN、L2TP VPN;转发性能:10Mpps~25Mpps ;固定接口:4*GE + 4*GE 光 + 2*GE Combo ;插槽:4*SIC + 2*WSIC + 2*XSIC;需满足双主控。 |
6.15.4 以太网交换机
| 基础参数 |
24个10/100/1000BASE-T 以太网端口,4个1000M BASE-X SFP端口,模块化冗余双电源,双主控板,需满足国产化自主可控; 交换容量:672Gbps/6.72Tbps 包转发率:171Mpps/222Mpps 环境温度:Ⅰ级:–40°C~+70°C;Ⅱ级:–10°C~+50 °C; 相对湿度:10%~95%。 大气压力:86kPa~106kPa(海拔2000米以下)。 注:环境温度中I级适用于安装于户外的以太网交换机或用于高可靠性传输要求的以太网交换机,如传输跳闸信号、数字变电站中GOOSE报文传输等。 |
| 基本功能 |
1)数据帧转发:交换机支持电力相关协议数据的转发功能,如IEC 6*开通会员可解锁*4、IEC 61850相关协议的数据帧转发。 2)数据帧过滤:交换机实现基于IP或MAC地址的数据帧过滤功能。 3)网络管理:支持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v2);提供安全WEB界面管理;提供密码管理; 4)网络风暴抑制;支持广播风暴抑制;支持组播风暴抑制;支持单播风暴抑制。 5)组网功能:可以按照电力系统的需求进行组网,组网方式包括:星形;环形;双星形;双环形。 6)互联网组管理协议:交换机可实现互联网组管理协议功能。 注:数字化变电站用交换机应满足此项要求。 多链路聚合 逻辑上多条单独的链路作为一条独立链路使用,以获得更高带宽,链路聚合功能开启过程中不应数据丢失。 |
6.15.5 纵向加密装置
| 纵向加密装置技术要求 |
1)百兆型,采用电力专用算法芯片设计的专用产品,具有国密局、公安部、总参、电科院的多项资质,拥有身份认证、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双机热备、内网监测、流量控制的功能,产品自身安全可靠,支持本地及远程集中管控。为电力调度数据网上下级之间及新能源场站就地网络提供机密性、完整性保护。需满足国产化自主可控。 2)技术指标:最大隧道数:1024 对;最大策略数:5 万;明通性能:1443Mbps;密通性能:499Mbps;数据包加密时延:150μs;隧道建立时延:0.1s;满负荷丢包率: 0;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 80000 小时;网络接口:6 个 100/1000M 自适应以太网电口;电源支持:双路 AC 220V、双路 DC 220V、双路 DC 48V、AC 220V+DC 220V;控制口:1个RJ45形态COM口;电磁兼容等级: III 级;装置支持不同厂家设备的互联互通。 |
6.15.6 防火墙
| 功能描述 |
支持防火墙一体化策略、应用管理、流量管理、NAT、日志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对接电力网安装置。 |
| 性能规格 |
吞吐量≥1Gbps;最大并发连接数≥10W:每秒新建连接数≥1W: |
| 硬件规格 |
1U机架式设备,内存8G,SSD128G,千兆电口*4(M*1)+2Combo,USB3.0*1,2.0*1,RJ45串口*1; |
| 电源规格 |
交流冗余电源(双电源),输入电压范围110~240V,输入电流2A,功率80W,平均无故障时间≥10万小时; |
| 其他要求 |
需满足国产化自主可控。 |
6.15.7网络安全监测装置
| 基本要求 |
支持凝思、麒麟、RedHat、CentOS、Windows 等主流操作系统的信息采集; 支持继保、四方、南自、波恩、许继、南瑞科技等主流电力系统综自厂商的交换机信息采集; 支持科东、南瑞信通、鸿瑞、东方京海等主流电力安全厂商的安全设备信息采集。 需满足国产化自主可控。 |
| 系统配置 |
装置采用非 x86 低功耗工业级硬件架构设计,从底层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采用固态硬盘、8 路高速以太网接口,保证了装置的优异性能;无旋转部件和风扇设计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稳定、可靠性。CPU芯片:4 核,1.2GHz;通信芯片/模块::千兆接口;电源模块:50W;电池/超级电容:50mAh;内存:8GB;硬盘:256GB ,固态;接口类型:B 码对时,采用 RS485 接口;2 个 USB 接口。 |
6.15.8入侵监测装置
| 技术要求 |
1)能够实时检测并报警各类黑客攻击和恶意流量,如缓冲区溢出、SQL注入、暴力猜测、D.o.S攻击等,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动态防御。 2)Web安全:产品内置Web信誉机制,采用Web信誉评价技术,在用户访问被植入木马的页面时给予及时报警,防止敏感信息外泄。 3)流量分析:能够统计网络中的各种报文流量,协助管理员了解网络流量性质和分布,确保关键业务持续运转。 4)高品质攻击特征库:覆盖广泛的攻击特征库,携带超过2000条攻击特征,并通过国际著名的安全漏洞库CVE兼容性标准评审。 5)全面深入的协议分析技术:能够分析超过100种应用层协议,极大地提高检测的准确性,降低误报率。 6)灵活高效的病毒监测技术:配置灵活可选的病毒监测引擎,采用基于特征扫描和启发式扫描技术,实现针对多种协议的病毒流量监测和实时报警。 7)全面的用户上网行为监测:结合协议分析和会话关联等多种技术,智能识别和记录各种主流的用户上网行为。 |
6.16屏体要求
| 屏体要求 |
1)柜体结构:柜结构为柜前、后开门、垂直自立、柜门外挂式的柜式结构,正视柜体,转轴在左边,门把手在右边。柜内主要设备均采用嵌入安装法,并要求与柜正面平齐美观。柜内应设有横向及竖向导线槽,所有设备安装的位置都应方便外部电缆从柜的底部进入。 2)柜体尺寸:高2260mm,宽800mm,深600mm。颜色:RAL7035。 3)柜体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在运输、安装中不发生变形,并力求外型美观。外壳油漆喷涂均匀,并有牢固的附着力。能满足25年使用要求。 4)柜体采用金属材料,具有不易导热、抗风化腐蚀及抗机械冲击等特点。柜体的金属框架均具有良好的接地,设置至少2个接地端子,并标有接地符号。 5)柜体应能够从底部引入电缆,接线方式:下进下出。 6)柜体防护等级不低于IP30。 7)柜体应装有底板以防止灰尘和小动物的进入。 8)内部配线的额定电压为1000V,应采用防潮隔热和防火的交联聚乙烯绝缘铜绞线,其最小等效截面不小于1.5mm2,但对于TA、TV和跳闸回路的截面应不小于2.5mm2。导线应无划痕和损伤。卖方应提供配线槽以便于固定电缆,并将电缆连接到端子排。卖方应对所供设备的内部配线、设备的特性和功能的正确性全面负责。所有连接于端子排的内部配线,应以标志条和有标志的线套加以识别。 9)所有端子采用额定值为1000V、10A,压接型端子。电流回路的端子应能接不小于4mm2的电缆芯线TA和TV的二次回路应提供标准的试验端子,便于断开或短接各装置的输入与输出回路;对所有装置的跳闸出口回路应提供各回路分别操作的试验部件或连接片,以便于必要时解除其出口回路。一个端子只允许接入一根导线。端子排间应有足够的绝缘,端子排应根据功能分段排列,并加入可进行标注的隔离件,至少留有10%的备用端子,且可在必要时再增加。端子排间应留有足够的空间,便于外部电缆的连接。断路器的跳闸或合闸回路端子、直流电源的正负极不应布置在相邻的端子上。屏上跳闸回路应采用能接4mm2截面电缆芯的端子,并且跳闸回路的公共端子应采用多个端子的连接方式(跳闸回路端子应不少于6个连接端子),以保证一个端子只允许接入一根电缆芯。断路器的跳闸及合闸回路不能接在相邻端子上。屏上电源回路应采用能接4mm2截面电缆芯的端子,并且要求正、负级之间应有端子隔开。 10)屏面上信号灯和复归按钮的安装位置应便于维护、运行监视和操作。 11)屏上的所有设备(包括继电器、控制开关、熔断器、空气开关、指示灯及其他独立安装的设备),均应有便于识别铭牌或标签框。 12)屏柜所有空气开关应设在门外,所有二次设备自动开关全部采用ABB,施耐德,西门子等知名厂家产品。 13)柜上设备应采用嵌入式或半嵌入式安装和背后接线。 14)对于必须按制造厂的规定才能运行更换的部件和插件,应有特殊的符号标出。 |
6.17试验
| 工厂试验 |
为保证工程进度,确保系统满足标书的性能指标要求,买方将保留参加卖方的工厂试验的权利,卖方应予配合。工厂应提供试验所需的测试设备,试验应包括装置试验、组屏后的屏柜试验、系统功能试验及系统指标试验,应包括以下试验项目,且不仅限于以下试验项目: 1)I/O单元的性能试验(包括信号输入检查、命令输出检查和模拟量测量精度测试等)。测控设备上应可以方便地观察到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的输出也应使用标准规约;同时也要考虑可以方便地实施状态量的传动试验。 2)屏柜试验(包括耐压试验、绝缘电阻测量、屏内接线检查等)。 3)系统功能试验(包括标书描述的各项功能检查)。 4)电气联锁试验(卖方应模拟变电站一次主接线来验证电气联锁逻辑的实现)。 5)系统CPU和网络负荷率试验。 6)时钟同步系统对时精度试验。 7)事件顺序记录的分辨率试验。 8)与调度端的通信模拟试验。 9)与保护装置及其他通信设备的通信模拟试验。 10)根据实际系统经双方协商认为需进行的试验。 在工厂试验期间,卖方应根据标书的技术要求,完成工厂试验报告。试验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项目: 1)设备的编号、数量和出厂序号; 2)试验日期和试验地点; 3)试验条件(包括环境温度、湿度、试验电源等); 4)试验方法和试验仪器仪表(对于精度试验,应标明所使用的测试设备的精度); 5)试验依据的标准,如为厂家标准,应提交标准文本供买方确认,是否满足标书要求; 6)试验结果,包括试验数据、试验点、打印数据和示波器图形等; 7)试验者和审批者的签名。 卖方完成工厂试验后,应及时通知买方,以便安排工厂验收试验。 卖方提供的设备试验标准应符合IEC及国标、行标的有关规范,并提供每一种型式产品的动模试验报告和型式试验报告。 |
| 现场试验 |
现场实际设备接入后,应按照DL/T 995在一次设备不带电和带电试运行时作现场试验,卖方应配合完成装置的现场调试及投运试验。现场投运前和试运行中发现的设备缺陷和元件损坏,卖方应及时无偿修理或更换,直至符合规范要求。 现场验收试验的时间和条件由买方根据现场安装和调试的进度确定。卖方有责任指导和配合买方完成现场安装和调试的各项工作,并应负责培训买方技术人员,使其掌握系统维护的各项技能。现场验收有在正常运行条件下进行,也有对事故条件的模拟。现场验收主要目的是检验系统与变电站的一次系统及其他设备的配合,试验项目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下列项目: 1)I/O单元的性能试验(包括信号输入检查、命令输出检查和模拟量测量精度测试等); 2)电气联锁试验(卖方应模拟变电站一次主接线来验证电气联锁逻辑的实现); 3)远动通信设备双机主备切换试验; 4)系统CPU和网络负荷率试验; 5)时钟同步系统对时精度试验; 6)事件顺序记录的分辨率试验; 7)与调度端的通信联调试验; 8)与保护装置及其他通信设备的通信联调试验; 9)所有人机接口功能演示、应用软件的运行演示、画面完备性检查、响应时间和刷新周期测试; 10)告警系统测试(包括系统自诊断异常告警,与站内其他设备配合进行); 11)系统自诊断测试。 在试验和调试期间所有损坏的供货范围内的设备,卖方应免费予以更换。对所有备品备件应加电投入运行,有故障的备品备件由卖方负责免费更换。 |
6.18供应商应保证投标设备和服务的完整性并满足所接入电网的要求,标书未提及的缺项、漏项,投标人自行补充报价,供货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为保证系统完整而必需的设备、部件和服务,所涉及的所有设备、部件和服务均已包含在总价中,如不满足,需无条件更换或增补。
6.19通信设备选型应与当地电网保持一致。
6.20供货界定
6.20.1卖方与安装承包商的供货界定为继电保护及测控屏柜设备本体及用于设备安装的连接件。
6.20.2卖方与箱变测控厂家的供货界定为箱变测控厂家在控制室提供光纤环网交换机,光伏区设备厂家负责将各方阵内的逆变器、测控装置、智能仪表等相关智能设备统一接入其通讯装置,输出使用以太网形式,输出规约为IEC104规约;卖方负责提供监控规约文本给光伏区智能设备厂家,同时将箱变测控装置采集来的信号完全接入监控系统,若监控采用IEC61850规约时,需要通过修改软件或增加设备等手段来实现,由此产生的费用由卖方承担。
6.20.3卖方与电站其他智能设备承包商的供货界定为智能设备厂家提供与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连接的通讯口,通讯接口采用标准RS-485通讯接口或者以太网接口,智能设备厂家负责提供规约文本,卖方负责智能设备厂家的规约转换及接入监控系统,通讯电缆由卖方提供。
技术要求为实质性要求和条件,响应供应商应当对采购文件作出满足性或更有利于采购人的响应,否则响应文件将被否决。
三、供应商资格要求
供应商必须满足以下全部资格要求:
1、供应商必须为生产厂家,必须是在中国境内/外注册的企业法人,应提交营业执照和组织机构代码证的复印件(按照“三证合一”或“五证合一”登记制度进行登记的,可仅提供营业执照复印件),提交有效期内的安全生产许可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产品取得检验检测合格证书或认证等材料的复印件。
2、供应商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货到后根据我公司所要发票时间给予提供。
3、供应商近3年具有与本次采购产品相同销售业绩不少于5个。(附合同扫描件或中标通知书)。
4、供应商财务状况良好,没有处于被责令停业,财产被接管、冻结、破产状态。应具有良好的综合信用。提供2022年到2024年财务审计报告,应附经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机构审计的财务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复印件。供应商的成立时间少于规定年份的,应提供成立以来的财务状况表。
5、应具有良好的综合信用,供应商自行在中国裁判文书网(http://wenshu.court.gov.cn/)、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http://www.gsxt.gov.cn/index.html)和信用中国(https://www.creditchina.gov.cn/)上查询并提供查询结果页面,查询结果应为网站自动生成的PDF报告的打印版,报告首页的“报告生成日期”为开标日前20天内。
6、供应商不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禁止投标的情形。
7、供应商如有不良行为记录且未按要求内容和格式提供报价、商务及技术文件,采购人有权拒绝其投标响应。
8、供应商必须提供货物的参数、产品性能、制造标准、售后服务方案、履约能力及交货进度保证措施、质量保证承诺及与此次采购货物相符的检验报告等证明文件。“产品取得证书”或“检验报告”应提供国家授权、许可产品检验检测机构出具的试验、鉴定报告复印件。国家规定需要生产许可产品的,须提供生产许可证复印件。
9、本次采购不接受联合体参与。
10、本次采购采用资格后审的方法对供应商的资格进行审查。
四、采购文件的获取
1、凡满足本公告规定的供应商资格要求并有意参加的供应商,请于*开通会员可解锁*9:00前(北京时间)通过“中国电建采购招标数智化平台”(https://bid.powerchina.cn)获取采购文件。供应商可在登录系统后,点击左侧“CA办理”菜单,扫码下载“中招互联”在线办理移动证书。
(1)已注册的供应商:明确参与标段,下载采购文件;
(2)未注册的供应商:登录“中国电建阳光采购网”(https://bid.powerchina.cn)右侧快捷入口-切换“新版登录”-“供应商登录”进行注册,完成注册后,明确参与标段,下载采购文件;
(3)登录中国电建阳光采购网首页-服务中心,可下载《中国电建采购招标数智化平台操作手册_供应商管理手册(供应商端)》、《中国电建采购招标数智化平台操作手册_供应商投标操作手册》。
2、有意参加的供应商需在线上传下列资料方可下载采购文件:
采购文件经办人身份证和法定代表人签发的针对本采购项目的授权委托书或介绍信(加盖公章)扫描件(合并文件上传)。
3、采购文件免费提供。
五、响应文件的递交
1、响应文件递交的截止时间(响应文件开启时间,下同)为*开通会员可解锁*10时00分(北京时间),供应商应在截止时间前通过中国电建采购招标数智化平台递交电子响应文件。
工具下载:中国电建阳光采购网(https://bid.powerchina.cn)门户服务-下载中心-中国电建采购招标平台投标管家。
2、本次采购将通过中国电建采购招标数智化平台全程在线开展,电子响应文件的加密、提交等流程须各供应商在线进行操作。
(1)供应商须提前办理数字证书用于在线投标供应商登录中国电建采购招标数智化平台后,点击左侧“CA办理”菜单,扫码下载“中招互联”在线办理移动证书制作电子投标文件,并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在线制作,因操作流程失误造成的响应失败,将由供应商自行承担后果。
(2)各供应商须登陆中国电建采购招标数智化平台使用数字证书进行电子响应文件的编制、加密和在线投递。请各供应商充分考虑文件大小、网络速度的影响并预留充足的时间,逾期将无法提交(电子响应文件的在线投递建议至少提前12小时完成)。
(3)响应文件的开启通过中国电建采购招标数智化平台开标工具全流程远程在线开启。
3、响应文件递交截止时间及递交地点如有变动,采购人将及时通过中国电建采购招标数智化平台通知所有已获取采购文件的供应商。
4、中国电建采购招标数智化平台使用问题可咨询平台客服。咨询入口:网站首页-服务中心-“登录系统,联系您的专属业务顾问”。
六、发布公告的媒介
本次采购公告同时在同时在中国电建阳光采购网(http://bid.powerchina.cn)中国电建采购招标数智化平台(https://bid.powerchina.cn/)和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http://www.cebpubservice.com)上发布。
七、联系方式
采 购 人: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安装分局
地 址:河南郑州高新区总部企业基地
联 系 人:解轶楠 李光远
电 话:*开通会员可解锁* *开通会员可解锁*
项目施工现场联系人:周敏
电 话: *开通会员可解锁*
八、提出异议的渠道和方式
单 位:中国水电十一局安装分局物资设备科
电 话:*开通会员可解锁*
电子邮箱:syjazcg@sina.com
已下载采购文件的合格供应商可通过中国电建采购招标数智化平台(https://bid.powerchina.cn)上发出质疑。
九、纪检监督机构
供应商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认为本次采购活动存在违规违纪行为的,可以书面形式向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安装分局纪委办公室*开通会员可解锁*)提出投诉。
2025 年11月11日
1
本公告地址:https://www.jdsbzb.com/view/11863/UweEcZoBJ4i9JSOwj36A.html
公告原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