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 索引号: | 015129595-202511-103811 | 主题分类: | 公示公告 |
| 发布机构: | 昆明市呈贡区人民政府 | 发布日期: | *开通会员可解锁* 09:05 |
| 名 称: | 昆明市呈贡区农业农村局关于呈贡区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 (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 | ||
| 文号: | 关键字: | ||
发布时间:*开通会员可解锁* 09:05
字号:[ 大 中 小 ]
为持续促进呈贡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提高城乡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突出呈贡区在区位优势、城市发展中奋力提升乡村振兴的实绩,结合呈贡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要求,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保障,把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鲜明导向。
二、工作举措
(一)推动产业链融合发展,拓展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
1.聚焦特色重点农业产业打造。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75000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2万吨以上,花卉园艺在田种植面积稳定在7000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5000万支以上。粮食播种面积及产量分别稳定在1800亩和700吨以上。加大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力度,打造斗南花卉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努力将江尾社区打造成“小而精”的示范良田,促进大面积增产。
2.持续加强涉农居民外出租地服务。呈贡区被征地农民依托自身花卉、蔬菜种植技术、经验,形成了在陆良、嵩明等地呈贡区农民就业创业连片示范区。按照外出租地农民从事蔬菜、花卉、水果等种植业,购买“家庭/小团体意外伤害险”的,购买农作物自然灾害险的,按照具体年度政策落实补助标准。积极拓展、引导外出租地农民购买人身意外险、农作物保产保收险等,提供惠农政策、金融服务联络站、种植技术更新指导、农药、化肥等扶持政策,依托斗南交易市场优先保障和支持花农销售、物流运输保鲜渠道,根据年度财政、政策情况,落实各项补助措施。
3.大力发展高原高效农业。以花卉、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为重点,加快发展高效绿色农业,不断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延伸农产品(梨膏、梨醋等)加工、花卉园艺产业链。落实农产品加工园区土地、用电、税收等优惠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加工园区聚集,培育一批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统筹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使农民从种养环节向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产业链延伸中获得更多收益。
4.推进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加强花卉、蔬菜、特色水果等重点产业绿色基地、网络平台建设。落实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的用地政策,推动农业园区提档升级。重点打造斗南花卉,推广应用智能硬件、物联网等智慧农业技术,开放式、直播式、订单式种植、销售为一体的产业、旅居一系列“花文旅”项目进一步提升,形成强势网络氛围和鲜花网红效应,重点扶持一批以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农户参与、主播、直播交相辉映的花卉产业。促进从鲜花基地、交易实体、网络直播、销售到追溯全链条数字化升级,抢占网络高地,力争形成全国最大的花卉产业融合体。
5.拓展乡村“农文旅”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食品和手工制造业等乡村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以云南省旅游名镇(村)和昆明乡村旅游示范村为重点(海晏村〔日落〕、万溪冲〔宝珠梨〕、卧龙古渔村〔怀旧〕、江尾村〔千亩稻田〕等),围绕农村田园景观、特色村落、少数民族文化、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等元素,推动农业生产、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同步提升乡村旅游服务管理水平,促进农民在游客消费活动中获取更多收益。
6.持续加大涉农资金保障。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逐年稳步增长。优先安排“三农”资金,鼓励引导在呈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农村项目融资,对农业农村领域资金的投入不断加大,为农业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聚焦呈贡区斗南花卉市场,推出“鲜花贷”“两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设施所有权)抵押贷款”等系列金融服务和产品,全面推动花卉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二)完善政策促进就业,提升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
7.支持就地就近就业。大力发展本土经济,支持符合呈贡发展定位、适应就业需求的劳动密集型项目,发展中小微企业聚集区,提高就业承载力。延长花卉、水果产业链,扩大季节性、过渡性、分拣加工等就业岗位,优先安排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8.提高农民技能培训实效。深入落实“技能云南”行动、“乡村振兴技能人才计划”等,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具备就业条件且有培训意愿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培训全覆盖,提高农民种养、加工和经营能力。创新培训机制,以“培训+上岗”、“孵化式”、“师带徒”等实作培训方式,加强农村户籍“两后生(高中毕业以后、初中以后未升学学生)”职业教育和就业帮扶,财政、教育部门按规定落实免收学费、书费和住宿费等优惠政策。
9.提高农民技能培训组织化程度。结合呈贡区农村劳动力实际,开展技能提升培训,落实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组织领导、培训计划、资金使用、培训资源、认定机构、资格认定的“六统一”措施,开展“订单式”培训及组织化劳务输出。
10.扩大农民外出转移就业规模。落实农民工稳岗就业政策,鼓励创建本地劳务品牌,提高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为集中外出务工农民工提供便利出行服务,带动就业创业。利用东西部协作、沪滇劳务协作机制等,与重点地区及其重点企业搭建“点对点、一站式”信息对接平台,引导辖区农村劳动力向其他省外发达地区梯度输出。
11.深入开展欠薪整治。推进欠薪源头治理,加强工资支付动态监测和实时管理,切实保障呈贡区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支付。
(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
12.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健全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长效投入机制,支持村集体跨区域成立资产联合运营主体或管理组织,探索整合利用集体土地、林地、“四荒地”、水面等资源,建设农业生产、加工、经营、服务设施和乡村旅游项目,通过发包、反租倒包、自主经营等方式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强化财政投入形成资产的管理,将各级各渠道财政资金支持项目形成的资产股份量化到集体成员,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管理。优化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制度,规范收益分配行为,推动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和成员持续增收。
13.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科学引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合理解决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农民权益。整合农村老旧宅基地等村集体建设用地用于集体经济发展。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与工商资本合作,通过自营、出租、入股、合作、集体内竞价承包等方式,整合盘活资源要素,建立统一经营管理平台,促进集体资产有效升值。鼓励长期外出务工、进城进镇安置和无自主经营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将闲置资产交由村集体或合作社代管经营,采取租赁房屋发展乡村旅游、流转林地发展林下经济等多种运营模式,实现资产收益的最大化。支持农户以自有资源资产入股到农民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实现共同发展。
(四)落实惠农富农政策,增加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
14.落实财政直接补贴。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相适应。做好宝珠梨树保护、务工补助、农机购置、耕地地力保护等各项补贴,用好惠农惠民补贴“一卡通”平台,实现“一张清单管制度、一个平台管发放、一个群众一张卡”,优先保障到主体到户到人的补贴资金需求,确保各项惠农惠民补贴资金安全运行、规范管理。
15.加大保险信贷补贴。充分利用中央财政支持政策,抓好政策性农业保险,提高主要大宗农产品保险覆盖面和投保率。鼓励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开展优势农产品特色保险。有序推广承包地经营权、林权及保单、设施设备等抵质押贷款业务。充分发挥农业融资担保体系作用,简化担保流程,严控担保费率,落实财政补贴,切实降低涉农贷款主体融资成本。
16.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因灾、因病、重大意外等导致收入断崖式下跌农户的基本生活保障,对因残疾等因素导致长期低收入的家庭稳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缩小城乡低保差距。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其他专项社会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实施精准专项社会救助,逐步提高救助保障水平。推广“春城惠民保”等地方特色保险,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购买更高档次的养老保险,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区级相关部门要切实做好促农增收工作,对标任务清单抓好贯彻落实。各街道尤其是涉农街道要把促农增收作为主要任务,发挥基层指导作用,确保促农增收各项工作做实做细。
(二)加强统筹调度。各项工作牵头部门要抓好对责任单位的调度工作,认真研究工作要求,积极对接各部门,谋划好推进举措,协调责任单位、街道共同落实,全面建立农村居民信息系统,以村为单位做好农村人口增收等信息的实时更新,为全区农村居民增收决策提供依据。
(三)强化工作作风。各单位要坚持务实、上进、高效的工作作风,努力提升工作质量,积极奋勇争先,做好农村居民收入评估报告、收入支撑因素等数据填报。区统计局做好农村居民收入统计、测算等相关工作,适时给予重点单位意见建议,查缺补漏,使各项政策措施扎实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实事求是记录农村家庭各项收入、支出账单,按时公布各项数据。各单位按季度10日前将农民增收工作开展情况报区委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
附件
呈贡区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2025—2027)重点任务清单
重点任务 |
贯彻落实措施 |
牵头单位 |
责任单位 |
完成时限 |
一、推动产业链融合发展,拓展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 |
||||
(一)聚焦特色重点农业产业打造 |
1.实施蔬菜、花卉、水果作物单产和品质提升行动,稳定年种植面积,确保呈贡区特色蔬果、鲜切花稳产提质。 |
区农业农村局 |
各街道 |
贯穿三年 |
2.统筹协调、全面建设斗南花卉产业融合示范园,捍卫全国第一、亚洲第一鲜花交易中心,到2027年建成具有全世界影响力的鲜花产业示范园区,力争成为全球鲜花交易中心。 |
斗南花卉服务中心 |
斗南街道、区发改局、区商投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农业农村局 |
2027年底 |
|
3.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在江尾村建设生态稻田、高原玉米、特色马铃薯等“小而精”示范田地,在城市中独留一片乡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乡村图景。 |
斗南街道办事处 |
区农业农村局、区文旅局 |
贯穿三年 |
|
(二)持续加强涉农居民外出租地服务 |
4.持续提供惠农政策、种植技术、技能培训、租地纠纷法律服务支持,科学指导农药、化肥使用,促进种养绿色生态水平进一步提高。 |
区农业农村局 |
区人社局、区司法局、各街道 |
贯穿三年 |
5.根据年度政策,适时加大保险补贴补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呈贡区外出租地农户提供强有力后盾支撑。 |
区农业农村局 |
区财政局、各街道 |
贯穿三年 |
|
(三)大力发展高原高效农业 |
6.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及农产品加工园建设。持续提升蔬菜、花卉、水果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水平,全面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延长农民增收链。 |
区农业农村局、吴家营街道 |
各街道 |
贯穿三年 |
7.落实农产品加工园区土地、用电、税收等优惠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加工园区聚集,培育一批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
区农业农村局 |
区市场监管局、区自然资源局 |
贯穿三年 |
|
(四)推进产业发展平台建设 |
8.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加快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和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吸引物流企业在产业园区设立配送中心和仓储设施。 |
区农业农村局 |
区邮政管理局、区市场监管局,各街道 |
贯穿三年 |
9.持续推进电商数字化转型升级,重点打造直播、花卉等电商聚集区,加强小程序电商、直播团购与线下实体商业广泛融合,扩大花卉、水果特色农产品网销规模。到2027年,斗南形成直销式电商50家以上,通过直播、节日氛围营造、订单式、文旅式小视频制作,助推“花文旅”融合发展,形成强势网红效应。 |
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和旅游局 |
斗南花卉服务中心、区农业农村局、区科工信局、斗南街道 |
贯穿三年 |
|
10.加强产销区域协作,促进产供销精准衔接,开展宝珠梨品牌、花卉“花语”宣传,积极联通产地与平台、农户与市场,实现产销对接,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
区农业农村局、区商投局 |
区市场监管局、区供销社,各街道 |
贯穿三年 |
|
(五)拓展乡村“农文旅”特色产业 |
11.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品质,发展乡村特色手工业,建设农耕文化展示区和特色手工作坊,以“梨花节”、“丰收节”、“豆腐宴”等特色旅游主题活动,高水平打造一批融合农事体验、文化娱乐、体育赛事、生态观光、康养旅居、科普研学等元素的特色旅游产品。 |
区文化和旅游局 |
区农业农村局、区教育体育局、区商投局,各街道 |
贯穿三年 |
12.到2027年,建设以滇池沿岸重点村为引领的乡村旅居重点村5个以上,海晏村日落、江尾村稻田、卧龙古渔村民俗、斗南湿地海鸥等,围绕滇池绿道,建设乡村旅游精品路线,让农民共享乡村旅游发展红利。 |
区文化和旅游局 |
各街道 |
2027年底 |
|
(六)持续加大涉农资金保障 |
13.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逐年稳步增长。优先确保“三农”资金,鼓励引导在呈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农村项目融资,对农业农村领域资金的投入不断加大,为农业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
区财政局 |
区农信社 |
贯穿三年 |
14.健全低息、免息贷款政策,适时推出春耕春种农资贷款,针对花农、花户推出“鲜花贷”等系列金融服务和产品。 |
区财政局 |
区农业农村局、区农信社、各街道 |
贯穿三年 |
|
二、完善政策促进就业,提升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 |
||||
(七)支持就地就近就业 |
15.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延长花卉、水果产业链,扩大季节性、过渡性、分拣加工等密集型岗位。 |
区发展改革局、斗南花卉服务中心 |
各街道 |
贯穿三年 |
16.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盘活用好各类各级经营性资金投入的产业,优先招录本村、本地农民就业。 |
区发展改革局、区农业农村局 |
区民宗局、各街道 |
贯穿三年 |
|
17.落实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创业扶持政策。 |
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
区农业农村局、区教育体育局、区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各街道 |
贯穿三年 |
|
18.呈贡区农村转移就业人数每年稳定在5万人以上。 |
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
各街道 |
贯穿三年 |
|
(八)提高农民技能培训实效 |
19.按照省、市要求,结合呈贡区实际情况,每年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
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
各街道 |
贯穿三年 |
(九)提高农民技能培训组织化程度 |
20.落实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组织领导、培训计划、资金使用、培训资源、认定机构、资格认定的“六统一”措施,开展“订单式”培训及组织化劳务输出,建立与企业之间的定向招聘、定向培训、定向服务、定向输出的劳务协作机制。 |
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
各街道 |
贯穿三年 |
(十)扩大农民外出转移就业规模 |
21.深化与对口帮扶城市劳务协作,建立常规化联络机制,精准把握劳动力就业意愿和企业岗位需求,线上线下持续做好岗位发布、征集、供需对接等服务。 |
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
各街道 |
贯穿三年 |
22.强化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输出质效,加快劳务品牌打造,带动就业增收。 |
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
各街道 |
贯穿三年 |
|
(十一)深入开展欠薪整治 |
23.依法纠治各类欠薪问题,保障在呈农民工合法权益。 |
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
各街道 |
贯穿三年 |
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 |
||||
(十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
24.支持村集体依法利用集体用地、林地、“四荒地”、水面、滩涂等资源,实施农业生产、加工、经营、服务设施和乡村旅游等发展项目,所得收益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相关规定分配到农户。 |
吴家营街道、区农业农村局 |
各街道 |
贯穿三年 |
(十三)盘活用好农村资源资产 |
25.探索通过“揭榜招贤”等方式抓好村集体项目,各级财政支持的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项目,依法优先交由符合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 |
区委组织部 |
区农业农村局、区发展改革局,各街道 |
贯穿三年 |
26.支鼓励长期外出务工、进城进镇安置和无自主经营能力的农村人口,将闲置资产交由村集体或合作社代管经营,允许农户将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民宿经济。 |
区农业农村局 |
各街道 |
贯穿三年 |
|
27.强化“三资”监管,构建农村“三资”科学监管试点经验做法,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
区农业农村局 |
区纪委监委,各街道 |
贯穿三年 |
|
四、落实惠农富农政策,增加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 |
||||
(十四)落实财政直接补贴 |
28.用好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平台,及时足额兑现农机购置、宝珠梨树保护、务工补助、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各类到人到户补贴资金。 |
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局 |
各街道 |
贯穿三年 |
(十五)加大保险信贷补贴 |
29.抓好政策性农业保险,提高主要大宗农产品保险覆盖面和投保率。充分发挥农业融资担保体系作用,简化担保流程,严控担保费率,落实财政补贴,切实降低涉农贷款主体融资成本。 |
区财政局 |
各街道 |
贯穿三年 |
(十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
30.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因灾、因病、重大意外等导致收入断崖式下跌农户的基本生活保障。 |
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残联 |
各街道 |
贯穿三年 |
31.健全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全体农村居民,适时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建立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坚持开发式帮扶和兜底性保障相结合。 |
区人社局、区农业农村局 |
各街道 |
贯穿三年 |
|
意见反馈联系人及电话:唐进 67478127
昆明市呈贡区农业农村局
*开通会员可解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