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为推动全市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文章,构建具有遵义特色的绿色食品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我们组织起草了《遵义市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5—2030年)》,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时间为*开通会员可解锁*至10月22日。相关意见建议请书面反馈至电子邮箱zysxccyfzk@126.com。
附件:《遵义市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5—2030年)》
遵义市农业农村局
*开通会员可解锁*
(联系人:遵义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蔡天焱,*开通会员可解锁*)
遵义市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2025—2030年)
绿色食品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民生性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意见》和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决策部署,为推动全市绿色食品产业加快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创新转化机制,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推动绿色食品生产端、加工端、销售端协同发力,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构建具有遵义特色的绿色食品产业体系,把遵义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西部地区重要的绿色食品基地。
到2030年,全市绿色食品产业加工产值实现300亿元以上(不含白酒),培育规模以上绿色食品加工企业100家以上,营业收入超5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5家;建成20亿元级以上绿色食品产业园区1个,新增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8个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2%,新增全国绿色食品认证30个,名特优新农产品10个。
二、重点任务
立足遵义农产品资源、产业基础和传统优势,结合全国食品产业发展潜力和未来趋势,全市重点推动“茶叶、辣椒、畜禽渔业加工”3个优势产业突破发展,大力推动“精品粮油加工、绿色果蔬加工、药食同源大健康食品”3个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积极推动“预制菜、名优小吃、特色调味品和饮品”等3个潜力产业形成规模,形成“优势突出、特色明显、布局合理、融合发展”的绿色食品产业体系。
(一)推动茶叶、辣椒、畜禽渔业三个优势产业突破发展
1.精制茶及新茶饮加工。依托全市茶园规模优势,紧扣建设全国优质绿茶、红茶加工重点产区和全国新茶饮供应链中心目标,以湄潭、凤冈、余庆、正安、道真、务川、新蒲为重点,支持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工艺改良、智能改造,巩固提升传统精制茶品质;加大夏秋季茶叶原料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大宗茶,延伸拓展黑茶、青茶、黄茶生产;广泛运用新技术提取茶多糖、茶多酚、茶氨酸、茶色素,深度研发新型茶制产品,推动大树茶、苦丁茶、老鹰茶以及茶叶瓶装饮料、茶啤酒、固体茶饮料等特色产品做大做优。到2030年,茶叶加工产值突破50亿元,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达到65家。(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科学技术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文旅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以下责任单位均包含,不再列出〕)
2.辣椒制品加工。依托全市辣椒规模、品质及中国辣椒城市场优势,紧扣建设世界辣椒加工贸易基地目标,以播州、新蒲、绥阳、湄潭为重点,抓好辣椒产业精深加工和集散贸易两个环节,发展壮大泡椒、油辣椒、糟辣椒等本地特色优质传统产品,鼓励本土企业与全国知名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培育壮大辣椒卤料、火锅底料调味包等产品,创新开发复合调味类、医药化工类等高附加值产品,构建辣椒全链条增值体系。到2030年,辣椒加工产值突破40亿元,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0家。(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科学技术局、市市场监管局)
3.生态畜禽渔业加工。坚持适度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加工,重点发展熟肉、肉类速冻食品、生态蛋奶等精深加工,推动生态养殖业延链提质。依托全市生猪规模优势,以播州、习水、桐梓等为重点,建设猪肉深加工集聚区,发展壮大腊肉、香肠等传统产品,创新开发火腿肠、猪肉脯、胶原蛋白肉丸等新产品。依托全市肉牛养殖优势,以习水、凤冈、桐梓、播州、正安等为重点,建设牛羊肉深加工集聚区,发展壮大牛肉干、牛肉酱等传统产品,创新开发牛肉酥、牛羊肉馅料等新产品,以红花岗、新蒲、习水为重点,大力发展鲜牛(羊)奶、奶粉等传统产品,创新开发奶酪、发酵酸奶等新产品。依托全市家禽养殖优势,以赤水、播州、汇川、湄潭等为重点,建设禽肉深加工集聚区,发展壮大卤鸭、板鸭、皮蛋等传统产品,创新开发泡椒凤爪、新式卤菜等新产品。依托全市水产品养殖优势,以桐梓、绥阳、播州、余庆等为重点,建设水产品精深加工集聚区,创新开发鱼罐头、嫩鱼丸、鱼干、鱼骨粉等新产品。到2030年,生态畜禽渔加工产值突破30亿元,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2家。(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科学技术局、市市场监管局)
(二)推动粮油、果蔬、药食同源三个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4.精品粮油加工。依托全市粮油种植基础,实施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和品种提质行动,提升粮油种植标准化水平。以湄潭、播州、凤冈为重点,发展壮大精品大米、优质香米和富硒米等传统产品,创新开发大米蛋白肽、麦芽糖、果糖等新产品。以绥阳、播州为重点,发展鲜食玉米、玉米面条等传统产品,创新开发膨化食品、糯玉米零食等新产品。以正安、务川、绥阳、习水为重点,发展粉丝、苕丝糖等传统产品,创新开发薯片、红薯全粉等新产品。以仁怀、习水、播州为重点,发展红粱汤圆、红粱面条等传统产品,创新开发杂粮粥、膳食纤体汁、杂粮代餐棒等新产品。以汇川、播州、绥阳、湄潭、桐梓为重点,发展菜籽油、芝麻油等传统产品,创新开发山桐子、油茶、花椒油等木本油料以及定制油等新产品。到2030年,粮油加工产值突破30亿元,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0家。(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林业局、市工业和科学技术局、市市场监管局)
5.绿色果蔬加工。依托全市蔬菜种植优势,以道真、务川、桐梓、赤水为重点,发展壮大杏鲍菇、竹笋、竹荪、羊肚菌、黑木耳等农产品,创新开发保健类、即食类高附加值产品。围绕建设西部重要绿色蔬菜基地目标,以播州、汇川、绥阳、桐梓、习水、余庆为重点,强化大宗蔬菜商品化处理,创新开发脱水蔬菜、保健蔬菜、速溶果蔬粉、蔬菜罐头等新产品。以播州、汇川、习水、余庆、凤冈、正安为重点,培育发展李子、刺梨、木瓜、猕猴桃、蜜柚等传统产品,创新开发精品果干、果脯、刺梨汁饮品等新产品。到2030年,绿色果蔬加工产值突破15亿元,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5家。(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工业和科学技术局、市市场监管局)
6.药食同源大健康食品加工。依托全市中药材资源禀赋,抢抓大健康产业发展契机,发挥黔北药库比较优势,利用药食同源物质开发大健康保健食品加工。以汇川区、绥阳县、播州区、道真县为重点,稳步发展天麻、黄精、杜仲(叶)、党参、太子参、鹿产品等药食同源物质发展规模,积极推进药食同源物质GAP基地建设。坚持营养健康、滋补养生为导向,深入挖掘药食同源物质“调、补、防、治”四大功效,开发休闲零食、养生茶饮、营养代餐等大健康系列保健食品。到2030年,药食同源加工产值突破10亿元,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达3家。(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卫健局、市工业和科学技术局、市林业局)
(三)推动预制菜、名优小吃、特色调味品和饮品三个潜力产业形成规模
7.预制菜加工。紧扣建设西部重要预制菜生产基地目标,抢抓预制菜产业发展风口,建设预制菜集中加工产业园,配套检测与冷链物流,依托红色文化和黔菜知名菜品打造特色预制菜品牌,支持餐饮协会和餐饮企业联合科研机构开展技术研究,在遵照预制菜国家标准下编制地方特色预制菜遵义制作技术标准,推动“羊肉粉、盐菜扣肉、剔骨鸭、辣子鸡、永兴蹄髈、刀尖肉”等传统特色菜肴工业化升级改造;借助贵州酸汤产业发展契机,利用大米、辣椒、果蔬种植基础,鼓励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大力发展酸汤制品产业,打造安全放心的遵义预制菜区域品牌。到2030年,预制菜加工产值突破15亿元。
8.名优小吃加工。深入挖掘黔北历史文化和饮食文化内涵,坚持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鼓励家庭作坊、中小微企业与食品行业龙头企业合作,编制遵义名优小吃烹制技术标准,建立从原料到工艺的标准化体系,保障风味稳定与食品安全,发展壮大“黄糕粑、鸡蛋糕、豆腐干、爆米花”等小吃的产品规模。到2030年,名优小吃加工产值突破10亿元。
9.特色调味品和饮品加工。立足良好生态环境优势,以赤水、播州、务川、道真为重点,布局建设花椒、辣椒、生姜等香辛料生产基地,鼓励本土企业与全国知名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持续打响“遵义朝天椒”、“遵义花椒”等品牌知名度,培育壮大精品晒醋、酱油、花椒油、卤料、复合调味包、火锅底料等产品,提升“赤水晒醋”等品牌影响力。以湄潭、凤冈等地为重点,充分利用富含微量元素的优质水资源,创新开发富含微量元素饮用水产品,支持省内外饮水品牌企业在遵义投资建厂,协同打造遵义特色区域公用品牌。到2030年,特色调味品和饮品产业加工产值突破10亿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工业和科学技术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
三、主要措施
聚焦重点加工产业,围绕产加销环节,实施“基地建设提升、主体能力提升、品牌价值提升、营销渠道提升、产品品质提升”等五大行动,为全市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一)基地建设提升行动。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为引领,发展种养循环、生态互补、数字赋能型现代生态农业,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提供多元化农产品供给,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化种养基地,打造好绿色食品“第一车间”。鼓励食品加工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强化农产品产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地初加工能力。
到2030年,建成优质粮油种植基地260万亩,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240万吨、油料产量稳定在25万吨以上;建成60个辣椒专业镇,鲜椒产量达170万吨以上;建成150万亩投产茶园基地,茶叶产量达13万吨以上;建成275万亩蔬菜基地,产量达490万吨以上;建成100个药食同源药材基地,产量达6万吨以上;建成出栏500头以上肉牛养殖基地10个、肉羊养殖基地15个,出栏1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基地12个,存/出栏10万羽以上家禽养殖基地8个,“四肉”产量53.5万吨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
(二)主体能力提升行动。强化园区平台建设,以红花岗、绥阳、赤水、湄潭、凤冈、余庆、道真等经济开发区为依托,按照“一区多园”布局,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强化外部主体招引,围绕补链、延链、强链,招引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加工龙头企业;强化内部主体培育,集聚资金、项目、政策、科技等要素,扶持企业技改,引进智能化装备,强化新产品研发,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到2030年,建成绿色食品加工主营业务收入超20亿元的园区1个,营业收入超1亿元的企业30家以上;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0家以上、省级龙头企业18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科技局、市国资委、市投促局、市林业局)
(三)品牌价值提升行动。坚持以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企业品牌为主体、产品品牌为基础,构建具有遵义特色的绿色食品品牌矩阵。支持“遵义红”“遵义朝天椒”“黔北黑猪”“黔北麻羊”“遵义羊肉粉”“凤冈雪花牛”“遵义牛奶”“余庆剔骨鸭”“道真杏鲍菇”“桐梓方竹笋”等公用品牌、地标产品品牌建设,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等元素融入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品牌价值。鼓励各县(市、区)重点培育1至2个核心品牌,构建遵义绿色食品产业品牌矩阵。支持企业开展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和技术培训支持,到2030年,力争全市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数量每年新增2个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业和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
(四)营销渠道提升行动。鼓励市场主体以“总店经济”模式在成渝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等开设遵义名优美食连锁店;鼓励绿色食品企业在知名电商平台开设自营店和旗舰店,培养电商主播,建设数字化销售平台,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体系,拓展跨境电商业务,推动产品出口。瞄准粤港澳、长三角、成渝等主要目标市场,加强农产品对外营销推介,设立遵义绿色食品展销广告牌、形象店、销售专柜,组织参加展销推介会,拓宽营销传播渠道。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办好“茶博会”“辣博会”“遵义羊肉粉节”“遵义酱酒节”等。将遵义特色食品消费元素有机嵌入夜间经济,打造一批特色小吃街、美食网红街、特色美食店等消费场景。到2030年,绿色食品销售额超过600亿元。(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文旅局、市市场监管局)
(五)产品品质提升行动。强化与科研院合作,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加大生产技术、设施装备改造、产品研发能力提升。借助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优势科研力量,积极推动江南大学遵义研究院建设,立足地方特色资源,开展新产品研发、智能装备研制等协同攻关。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构建产品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及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产地环境管控和投入品监管,打击生产和加工当中的违法行为,提高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能力。到2030年,新增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8个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业和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市林业局、市农科院)
四、保障措施
市县两级政府要结合实际,统筹绿色食品产业规划,建立部门协同配合、行业协会积极支持、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重大项目扶持和龙头企业政策支持,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大力培养引进绿色食品专业人才,市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要加大绿色食品领域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培育一批绿色食品全产业链需要的科研人才、管理人才和产业工人。(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科技局、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林业局、市人社局、市教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