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十三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充分发挥贵州自然生态、文化资源、气候条件等优势,把旅居作为贵州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助力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我们组织起草了《加快推进贵州旅居产业发展工作方案(2025—2027年)》,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时间为*开通会员可解锁*至10月31日。
相关意见建议请于*开通会员可解锁*前书面反馈至电子邮箱gzswltcyc@126.com。
附件:《加快推进贵州旅居产业发展工作方案(2025—2027年)》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开通会员可解锁*
(联系人:省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发展处,刘道学,*开通会员可解锁*)
加快推进贵州旅居产业发展工作方案
(2025—2027年)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十三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充分发挥贵州自然生态、文化资源、气候条件等优势,把旅居作为贵州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构建宜游宜居、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旅居生活环境和美好生活新方式,助力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以旅促居、以居兴旅,深化文旅体、医康养深度融合,协同推进旅游产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以避暑旅居为重点、康养旅居为特色,依托城乡景载体,创新管理模式,加强示范带动,形成全域、全季的旅居产品体系,逐步推动旅居产业市场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吸引更多的旅居客群到贵州旅游、度假、康养15天以上,实现“短期观光”向“长期居住”、“旅游流量”向“旅居留量”深度转化,全力打造全国一流旅居目的地。
到2027年,全省培育打造10个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县域旅居目的地,10个特色鲜明、功能复合的重点旅居地产项目,50个多元融合、业态丰富的旅居集群。推出100个品质优良、功能完备的旅居小区,400个服务优质、配套完善的旅居民宿,400个生态优美、业态创新的重点旅居村寨。培育发展一批优秀旅居管家,招引培育一批龙头旅居企业,总结推广一批旅居管理运营典型,助推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
二、重点任务
(一)强化顶层设计
1.加强规划引领。编制印发《贵州省“十五五”旅居康养产业发展规划》。支持贵阳、遵义、安顺、六盘水、毕节等区域依托凉爽气候优势打造清凉避暑旅居带,支持铜仁、黔东南等区域依托中医药、森林、温泉以及旅游资源等打造康养疗愈旅居带,支持黔南、黔西南等区域依托暖冬气候优势打造贵南阳光旅居带,形成“多极发力、带状辐射”旅居发展格局。
2.制定工作指引。编制贵州省旅居地产建设指引,明确建筑品质、适老化设计、绿色节能等指导性意见。制定城市、乡村旅居点服务运营指引,明确服务保障、运营管理、安全措施等要求。对不同类型旅居点进行评级认定管理,培育打造一批等级旅居地,为旅居经营者提供运营动能,为旅居者提供品质保障,促进旅居持续健康规范发展。
3.打响旅居品牌。打造“爽居贵州”IP,推出“爽居贵州·多彩生活”宣传口号,组织国内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联动发力,构建贵州旅居宣传矩阵。通过客源地机场、地铁、商超、中央商务区等推广贵州旅居产品。聚焦周边“火炉”城市、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重点客源市场和东南亚等国际旅居市场,以及活力老人、数字游民、青年创客、亲子家庭、研学拓展等客群,开展精准式宣传营销。
(二)丰富旅居业态
4.发展城市旅居。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旅居地产。积极引进一批优质企业开发旅居地产,培育专业运营企业,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拓展旅居地产运营业务,支持专业机构、个体业主积极参与运营。坚持新建和盘活并举,优化区域布局,完善规划设计,推行精装交付,支持将存量商品房改造为旅居用房。强化服务运营,构建一站式、复合型、全链条服务体系,提升全周期运营管理水平,推动传统地产由开发建设销售模式向“开发+服务+运营”转型发展。
5.拓展乡村旅居。支持农村闲置房改造升级为旅居房,通过“轻介入、微改造、精提升”方式,推动乡村民宿、乡村旅馆、乡村酒店迭代升级旅居功能。推出一批“整村运营”旅居乡村,推广“村集体+企业+农户”等运营模式。聚焦个性化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
6.打造旅居产品。做强避暑旅居,充分依托贵州凉爽天气、清新空气,重点推出以银发群体为主的候鸟式养老型、以数字游民和亲子研学为主的休闲度假型、以户外运动和探险猎奇为主的体验型多样化旅居产品,让“避暑到贵州”更加深入人心。做特康养旅居,依托森林、温泉、中医药、山地运动等特色资源,研发一批特色药膳药饮,推出一批现代医疗、特色医疗和中医药医疗康养产品,构建“医养健食娱住”为一体的旅居融合产品。深度融合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非遗体验等元素打造旅居产品,推出一批文艺旅居、研学旅居等。
7.延伸旅居链条。策划“春赏花、夏避暑、秋怡情、冬康养”四季旅居主题,支持旅居客选择不同旅居地分时旅居。推动住宿业转型升级,聚焦旅居客群多样化、高品质需求,规范开发旅居公寓、主题酒店等旅居空间。构建多元化旅居餐饮体系,围绕旅居客群开发特色菜品,培育贵州名菜、名小吃,依托夜间消费集聚区、美食街区等,推出精品咖啡、精酿啤酒、新茶饮等深度体验。发展文创产业,研发“黄小西”IP文旅产品和民族娃娃、拼装模型等特色商品,依托非遗、山珍等打造贵州特色伴手礼。发展医养产业,完善发展一批医养结合的旅居服务机构,发展膳食调理、康复疗养、中医养生等关联业态,激发康养消费市场活力。因地制宜发展会展经济、演艺经济、赛事经济,创新发展“票根经济”,延长消费链条。
(三)提升服务水平
8.构建旅居平台。构建“线上服务平台+线下服务中心”结合的旅居生活服务体系。推动旅居专业服务网站建设,依托“一码游贵州”“黄小西AI智能体”等搭建贵州旅居服务平台。应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整合房源预订、本地导览、在线客服等功能,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鼓励旅居重点县(市、区)、乡镇(街道)建立“旅居综合服务中心”,为旅居客群提供日常保障、医疗康养、娱乐体验、闲置托管等全方位服务,延长居住时间、提高满意度。
9.完善旅居配套。推动“一场三站”到各旅居地连接公路的提等改造,合理增设公交站点,开通旅居专线巴士等。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在相对集中的各旅居社区(村)建设综合医养服务中心。鼓励旅居地开展“适老化”“适小化”“友好型”设施改造。打造“15分钟旅居服务圈”,推动各旅居地WIFI全面覆盖,完善社区食堂、自助(共享)厨房等餐饮配套,打造共享办公、文娱健身等公共空间。加快健全菜市场、购物超市、快递驿站、自驾车营地等设施配套,发展乡愁集市、后备厢集市等业态。
10.丰富旅居生活。提升旅居社区体验,组建戏曲音乐、琴棋书画、手造艺术、厨艺摄影等兴趣社群,结合季节、时令、民俗等主题,举办非遗体验、趣味农事、邻里家宴等活动。倡导在地文化体验,不断丰富IP旅游、Citywalk等新业态,引导参与“村超”“村BA”“村晚”等“村字号”系列、路边音乐会等文旅体活动,实现本地居民与旅居客群共建共享。完善“一程多站”联程旅居线路,加强跨区域联动体验,发挥“支支串飞”“小车小团”特色产品优势,联动“黄小西吃晚饭”等景区景点推出精品线路,提供专业化、定制化服务。
(四)强化试点带动
11.建设旅居重点项目。用好“5+3”工作机制,围绕重点区域、重点业态谋划一批旅居项目。构建“储备库+在建库+盘活库”三级分类管理的旅居地产项目库,落地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旅居地产重点项目。建设提升一批配套设施完善、服务保障有力的乡村旅居项目,带动群众增收,促进乡村振兴。
12.培育旅居集群。以“10+3+2”景区度假区为重点,以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级民宿和乡村旅游重点村寨为基础,规范发展一批城市社区和乡村旅游村寨为主的嵌入式旅居产品。推动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培育打造贵阳花溪、遵义桐梓、黔西南万峰林等旅居集群。
13.推出旅居目的地。以县域为单位,发挥在地资源优势,在食、住、行、游、购、娱、医、康、养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服务旅居人群的承载能力,围绕资源优良、空间宜人、设施完善、活动丰富、服务良好等基本条件,培育打造观山湖、桐梓、兴义等旅居目的地。
三、保障措施
14.强化用地用房支持。支持各市(州)依据国土空间规划,有效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和闲置住宅、商业用房等存量房屋,建设或改造用于旅居产业发展。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自营、出租、出让、入股、联营等方式,合理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闲置设施等建设乡村旅居。
15.强化资金保障。省级明确专项资金支持旅居产业发展。省文化旅游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基金等加大对旅居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将符合条件的旅居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鼓励在黔金融机构推出“旅居贷”等信贷产品,支持保险机构推出“保险+旅居”产品。
16.强化人才培育。推动产教融合,加强政企行校联动,在旅居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加强旅居运营管理和服务人员从业技能培训,举办旅居管家技能大赛等活动。鼓励各地设立旅居人才工作站,建立“旅居人才”档案库,加强联络服务,吸引旅居人才发挥专业优势和技术特长支持地方发展。
17.强化机制创新。优化旅居地产项目的规划条件,配建符合旅居需求的设施,鼓励设置架空层,取消教育配套和保障房配建要求,适度降低车位配比。针对城市存量住宅或其他物业改造为旅居住宿类物业,以及乡村旅居房屋安全鉴定、消防验收难等问题制定相关支持性措施。推出“旅居贵州卡”,持卡人在公共交通、文化服务、公园游乐等方面享有市民同等待遇,享受全省指定景区相关优惠等。推广异地公积金贷款互认制度,支持公积金提取代际互助。支持职工疗休养基地植入旅居业态,整合相关医疗服务资源,优化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满足外地旅居客的医保需求。
18.强化安全管理。指导旅居经营主体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管理。督导落实住宿实名登记等制度,加强旅居房屋质量安全监管,强化旅居场所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市场秩序整治。加强地质隐患排查和应急处置。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金融、民政、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加强行业监管,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推动全省旅居规范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