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办法》《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将2025年拟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年度项目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开通会员可解锁*至8月24日。公示期内,如有异议,请以书面方式向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并提供必要的证据材料,以便核实查证。提出异议者须提供本人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等有效联系方式(我办将予以严格保密),凡匿名、冒名、超出期限或其他形式反馈的异议不予受理。
收件地址:北京市朝阳门北大街10号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社会科学处
收件电话:010—59881631
邮政编码:100020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开通会员可解锁*
| 序号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责任单位 | 立项 类型 |
| 1 | 百年中国艺术学文献整理与研究 | 施旭升 | 中国传媒大学 | 重点 |
| 2 |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视角的俄罗斯艺术史研究 | 于润生 | 中央美术学院 | 重点 |
| 3 | 全球化语境下西方古典艺术史文献整理与 研究 | 李艳辉 | 山东师范大学 | 重点 |
| 4 | 中华早期文明形态视域下中国色彩起源研究 | 肖世孟 | 湖北美术学院 | 重点 |
| 5 | 京昆英译传播与中英术语库建设研究 | 管兴忠 | 北京语言大学 | 重点 |
| 6 | 智能影像创作与传播的中国路径与自主体系研究 | 陈军 | 北京电影学院 | 重点 |
| 7 | 新时代现实主义戏剧创作研究 | 毛夫国 | 中国艺术研究院 | 重点 |
| 8 | 新时代现实主义戏剧创作的多元实践与融 合发展研究 | 胡薇 | 中央戏剧学院 | 重点 |
| 9 | AI语境下中国电影形态演变与本体价值重构研究 | 周冬莹 | 浙江传媒学院 | 重点 |
| 10 | 新时代中国交响音乐创作研究 | 田彦 | 沈阳音乐学院 | 重点 |
| 11 | 中国区域音乐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 张延莉 | 上海音乐学院 | 重点 |
| 12 | 长江上游区域音乐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 文锋 | 四川音乐学院 | 重点 |
| 13 | 中国舞蹈视觉经验建构与传播机制的创新 实践研究 | 刘炼 | 东北师范大学 | 重点 |
| 14 | 当代中国杂技艺术传承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研究 | 魏葆华 | 星海音乐学院 | 重点 |
| 15 | 考古学与中国美术史学研究 | 练春海 | 中国艺术研究院 | 重点 |
| 16 | 美术学科领域的艺科融合前沿研究 | 闵罕 | 中国美术学院 | 重点 |
| 17 | 中国美术高质量人才培养自主体系研究 | 封治国 | 中国美术学院 | 重点 |
| 18 | 中国油画主体性及其时代话语体系研究 | 冯民生 | 陕西师范大学 | 重点 |
| 19 | 数字文化生态中的创新设计研究 | 费俊 | 中央美术学院 | 重点 |
| 20 | 文明互鉴下的中国当代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 侯冠华 | 东南大学 | 重点 |
| 21 | 文明互鉴下的和美乡村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 施俊天 | 浙江艺术职业 学院 | 重点 |
| 22 | 多模态智能交互沉浸式色彩系统与艺术疗 愈创新研究 | 黄斌斌 | 中国美术学院 | 重点 |
| 23 | 传统工艺文化体系的理论建构与设计转化 研究 | 邱春林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重点 |
| 24 | 传统工艺文化体系的当代设计实践与创新 路径研究 | 谢亚平 | 四川美术学院 | 重点 |
| 25 | 地方艺术节庆活动的价值与功能研究 | 张勃 | 北京联合大学 | 重点 |
| 26 | 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数字艺术高质量发展的 生态培育研究 | 刘京晶 | 中国传媒大学 | 重点 |
| 27 | 百年东北工业设计史 | 曹天慧 | 鲁迅美术学院 | 一般 |
| 28 | 音乐与语言交互视域下中国艺术歌曲创作 、表演与听觉感知研究 | 李小诺 | 上海音乐学院 | 一般 |
| 29 | 20世纪 “新艺术史” 范式的文化转向与中 国化路径研究 | 戴丹 | 南京艺术学院 | 一般 |
| 30 | 数智时代影像哲学研究 | 李天 | 厦门大学 | 一般 |
| 31 | 空间生产视域下中国古代艺术范畴生成机制研究 | 李韬 | 河南大学 | 一般 |
| 32 | “两个结合”视域下中国艺术批评标识性 概念研究 | 李若飞 | 湖北美术学院 | 一般 |
| 33 | 16—19世纪拉丁美洲的 “ 中国风” 艺术研究 | 田春 | 广州美术学院 | 一般 |
| 34 | 媒介即记忆:后媒介时代艺术的 “ 自动机 制”研究 | 刘超 | 海南师范大学 | 一般 |
| 35 | AI时代中国当代艺术批评话语重塑研究 | 吴永强 | 四川大学 | 一般 |
| 36 | “四大名旦”新编剧目创排模式研究 | 柯琦 | 梅兰芳纪念馆 | 一般 |
| 37 | 明清宫廷 “全史戏剧”编纂工程研究 | 郑莉 | 天津社会科学院 | 一般 |
| 38 |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戏曲历史题材创作研究 ( 1980—2025) | 张郢格 | 上海建桥学院 有限责任公司 | 一般 |
| 39 | 戏曲演员薪酬差异与剧种生态演变的交互 影响研究( 1900—1949) | 曹南山 | 上海师范大学 | 一般 |
| 40 | 赵琦美钞校本古今杂剧 “穿关”整理研究 与图像考辩 | 刘春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般 |
| 41 | 文化 “走出去”视野下的英语世界百年中 国戏曲史书写研究 | 张秋林 | 温州商学院 | 一般 |
| 42 | 中国戏曲表演绝技研究 | 章新强 | 浙江万里学院 | 一般 |
| 43 | 戏曲结构理论体系建构与应用研究 | 方盛汉 | 安庆师范大学 | 一般 |
| 44 | 中央苏区曲艺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 | 林宇 | 江西省文化和 旅游研究院 | 一般 |
| 45 | 戏曲高腔流布研究 | 魏锦 | 重庆市文化和 旅游研究院 | 一般 |
| 46 | 中国传统戏曲衣箱穿戴规制研究 | 苏静 | 四川音乐学院 | 一般 |
| 47 |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新中国电影外交 研究 | 谭慧 | 北京电影学院 | 一般 |
| 48 | 数智时代中国电影原创力的价值生产与提 升路径研究 | 蔡晓芳 | 北京师范大学 | 一般 |
| 49 | VR电影的多模态用户体验评估系统构建与 应用 | 丁妮 | 北京师范大学 | 一般 |
| 50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电视剧中的传承 、转化与创新研究 | 杜莹杰 | 中国传媒大学 | 一般 |
| 51 | 戏影共生:戏曲电影导演创作理论与实践 研究 | 张阳 | 中国戏曲学院 | 一般 |
| 52 | 20世纪上半叶海外中国影像史料收集、整 理与研究 | 庄君 | 辽宁师范大学 | 一般 |
| 53 | 中国电影文化符号谱系建构和跨文化叙事 策略研究 | 徐鹏 | 东北师范大学 | 一般 |
| 54 | 数智时代博物馆艺术资源无障碍视听创新 研究 | 田丰 | 上海大学 | 一般 |
| 55 | 上海剧场史志文献整理与研究 | 贤骥清 | 上海戏剧学院 | 一般 |
| 56 | 国产游戏的文艺想象力研究 | 邓剑 | 苏州大学 | 一般 |
| 57 | 数字人文视域下中国影像遗产的保护伦理 与知识管理研究 | 屠 玥 | 浙江理工大学 | 一般 |
| 58 | 中国电影衍生品的演进历史与产业体系建构研究 | 陆佳佳 | 浙江师范大学 | 一般 |
| 59 | 百年中国科幻电影的美学传承与发展创新 研究 | 张经武 | 福建师范大学 | 一般 |
| 60 | 香港电影( 1949—1997 )国际传播的历史 经验与当代价值研究 | 黄文杰 | 南昌大学 | 一般 |
| 61 | 中国儿童影视剧发展通史与数据库建设研究 | 李强 | 青岛科技大学 | 一般 |
| 62 | “两个结合”视域下新时代中国自主电影 理论体系建设研究 | 刘强 | 山东艺术学院 | 一般 |
| 63 | 粤剧海外传播与铸牢海外粤语社群的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 金姚 | 广东轻工职业 技术大学 | 一般 |
| 64 | 跨媒介视域下民间本位喜剧理论建构及本 土实践研究 | 盖琪 | 广州大学 | 一般 |
| 65 | 媒介理论视域下的电影理论重构研究 | 韩晓强 | 西南政法大学 | 一般 |
| 66 | 百年中国电影观众学术史建构研究 | 卢康 | 成都大学 | 一般 |
| 67 | 当代中国考古文博类纪录片的文献功能和 传播意义研究 | 吴卓 | 四川大学 | 一般 |
| 68 | 人工智能驱动下中国电子音乐实践创新与 理论建构研究 | 王铉 | 中国传媒大学 | 一般 |
| 69 | 管状齐特琴中国起源说——基于跨文化、 跨区域、多学科视角的综合研究 | 李玫 | 中国艺术研究院 | 一般 |
| 70 |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数字音乐产业发展策略 研究 | 司思 | 中国音乐学院 | 一般 |
| 71 | 内蒙古西部民族音乐 “ 三交”机制研究 | 李建军 | 中央民族大学 | 一般 |
| 72 |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音乐人才培 养机制研究 | 刘春梅 | 中央音乐学院 | 一般 |
| 73 | 钱塘音乐著述整理与清代乐律思想转型研究 | 石林昆 | 天津音乐学院 | 一般 |
| 74 | 乐种体系视域下的十番音乐研究 | 崔晓娜 | 河北师范大学 | 一般 |
| 75 | 戏曲音乐元素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创 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 | 郑艳 | 华东师范大学 | 一般 |
| 76 | 西方弦乐艺术中国化及中国弦乐自主知识 体系构建研究 | 盛利 | 上海音乐学院 | 一般 |
| 77 | 现存欧美中国明清传世乐器整理与研究 | 蔡灿煌 | 南京师范大学 | 一般 |
| 78 | 赣皖浙闽高腔剧种音乐形态比较研究 | 张潇潇 | 温州大学 | 一般 |
| 79 | 五弦琵琶的流变、传承及其唐传古谱研究 | 温和 | 浙江音乐学院 | 一般 |
| 80 | 浙派古筝历史考源与发展流变研究 | 盛秧 | 浙江音乐学院 | 一般 |
| 81 | 闽台传统音乐共同体叙事研究 | 许佩晖 | 闽南师范大学 | 一般 |
| 82 | 儒道互融背景下的明代礼乐建构研究 | 尹蕾 | 聊城大学 | 一般 |
| 83 | 明清地方官府祭祀用乐研究 | 逯凤华 | 曲阜师范大学 | 一般 |
| 84 | 基于口述历史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 ( 1978—2000) | 王思琦 | 河南大学 | 一般 |
| 85 | 《太古传宗》曲谱释译、考辨与研究 | 陈玉成 | 郑州市非遗保护 和文旅文创融合 发展中心 | 一般 |
| 86 | 百年中国音乐史学史 | 陈永 | 华中师范大学 | 一般 |
| 87 | 中国现代筝乐表演理论与实践研究 | 刘文佳 | 武汉音乐学院 | 一般 |
| 88 | “手用指法 髣髴 ”符号化古琴记谱法研究 | 彭岩 | 湖南科技大学 | 一般 |
| 89 | 粤港澳大湾区粤乐创新发展中的文化凝聚力研究 | 刘瑾 | 广州大学 | 一般 |
| 90 | 广东汉乐及其海外传播研究 | 黄燕 | 星海音乐学院 | 一般 |
| 91 | 中国民间音乐素材在中国当代民族室内乐 创作中的运用研究 | 邓连平 | 广西师范大学 | 一般 |
| 92 | 武陵走廊多民族薅草锣鼓的交融共生与创 新性发展研究 | 杨胜兴 | 贵州大学 | 一般 |
| 93 | 十二木卡姆结构的历史建构与当代演变 | 谢万章 | 新疆师范大学 | 一般 |
| 94 | 中国舞蹈疗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唐怡 | 北京师范大学 | 一般 |
| 95 | 当代舞蹈民族志书写的方法论研究 | 刘柳 | 中央民族大学 | 一般 |
| 96 |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区域民间舞蹈 文化传承与实践研究 | 周蓓 | 上海戏剧学院 | 一般 |
| 97 | 数智时代舞蹈创作生态优化策略研究 | 邱晓晨 |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 | 一般 |
| 98 | 汉画像舞蹈图像叙事与数字活化研究 | 王岩 | 山东艺术学院 | 一般 |
| 99 | 珠江流域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 胡骁 | 星海音乐学院 | 一般 |
| 100 | 清代宫廷书画鉴藏机制研究 | 赵琰哲 | 北京画院 | 一般 |
| 101 | 20世纪前半叶中国文艺政策与视觉图式演进研究 | 徐进毅 | 北京理工大学 | 一般 |
| 102 | 故宫博物院藏宋拓唐碑整理与研究 | 谭浩源 | 故宫博物院 | 一般 |
| 103 | 《淳化阁帖》考辨系统与宋以后书法史话 语体系的生成演变 | 张冰 | 中央财经大学 | 一般 |
| 104 | 交融与重构:粤港澳近现代中国画流变研究 | 周文学 | 河北大学 | 一般 |
| 105 | 北魏墓志书法形式演变研究 | 邵丁 | 山西大同大学 | 一般 |
| 106 | 明代草书研究 | 刘瑞鹏 | 山西大学 | 一般 |
| 107 | 国博馆藏敦煌吐鲁番隋唐写经书法整理与 研究 | 冉令江 | 山西大学 | 一般 |
| 108 | 20世纪以来的中国雕塑史学史研究 | 卫恒先 | 太原理工大学 | 一般 |
| 109 | 马一浮书论研究 | 何俊 | 复旦大学 | 一般 |
| 110 | 中国清代玻璃艺术史研究 | 薛吕 | 上海大学 | 一般 |
| 111 | 基于批注文本的中国古代艺术类古籍辨伪 研究 | 郭建平 | 东南大学 | 一般 |
| 112 | 基于艺术地理学的明代文人书画交游年表 整理与研究 | 汤宇星 | 南京师范大学 | 一般 |
| 113 | 北美藏明清时期宝卷插图谱系研究 | 孙超 | 南京艺术学院 | 一般 |
| 114 | 百年中国基础美术教育文献整理与研究 | 万竹青 | 苏州大学 | 一般 |
| 115 | 晚清画报图像叙事中的民族形象建构研究 | 赵建雷 | 苏州工学院 | 一般 |
| 116 | 明清苏州套色版画跨文化传播研究 | 吴震 | 苏州科技大学 | 一般 |
| 117 | 科学思潮影响下的民国书学现代转型研究 | 李群辉 | 绍兴文理学院 | 一般 |
| 118 | 新中国摄影批评史研究( 1949—2025) | 董卫民 | 浙江传媒学院 | 一般 |
| 119 | 20世纪中国美术家在南洋地区的美术活动 及影响研究 | 陈瑶 | 合肥工业大学 | 一般 |
| 120 | 20世纪中国古代山水画论英译本文献整理 与研究 | 殷晓蕾 | 淮北师范大学 | 一般 |
| 121 | 中国现代漆画艺术创作地域性特征研究 | 张建梅 |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 一般 |
| 122 | 黄河流域传统木版年画叙事研究 | 张兆林 | 聊城大学 | 一般 |
| 123 | 晚明江南地区刻帖业中文人与工匠协作研究 | 李丹颖 | 齐鲁师范学院 | 一般 |
| 124 | 考古学视野下的战国简牍书法草化研究 | 刘照剑 | 山东艺术学院 | 一般 |
| 125 | 中国古代壁画中的天文神 祇 图像研究 | 井长海 | 潍坊学院 | 一般 |
| 126 | 中国传统绘画批评体系研究 | 贾涛 | 河南大学 | 一般 |
| 127 | 何绍基与晚清金石书法艺术研究 | 毛健 |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 一般 |
| 128 | 岭南画派抗战画研究( 1931—1945) | 李若晴 | 广州美术学院 | 一般 |
| 129 |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南越国书法篆刻艺术研究 | 吴晓懿 | 华南师范大学 | 一般 |
| 130 | 沈曾植书画文献校注 | 成联方 | 云南大学 | 一般 |
| 131 |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敦煌西夏时期服 饰与图案研究 | 崔岩 | 北京服装学院 | 一般 |
| 132 |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智能识别与数字化创 新设计研究 | 邹锋 | 北京工业大学 | 一般 |
| 133 | 国家文化形象建构下的中国出版物设计体 系及创新研究( 1949—2024) | 严晨 | 北京印刷学院 | 一般 |
| 134 | 人工智能时代中国传统手工艺价值研究 | 王晓昕 | 清华大学 | 一般 |
| 135 | 面向新时代国家形象塑造的设计方法论研究 | 唐林涛 | 清华大学 | 一般 |
| 136 | 认知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数字游戏设计研究 | 陈京炜 | 中国传媒大学 | 一般 |
| 137 | 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视域下大运河文化 景观基因图谱构建与应用路径研究 | 奚雪松 | 中国农业大学 | 一般 |
| 138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工艺美术的自主知识 体系建构研究 | 陈聪 | 中国艺术研究院 | 一般 |
| 139 | 基于老画刊的中西服饰文化交融研究 ( 1884—1949) | 张灏 | 天津科技大学 | 一般 |
| 140 |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东北工业遗产数字化采 集与传播研究 | 樊强强 | 东北大学 | 一般 |
| 141 | 中国百年科普图像艺术形态流变研究 | 刘坤 | 长春工业大学 | 一般 |
| 142 | 近代工艺美术教科书文献整理与研究 | 沈梅丽 | 上海工艺美术 职业学院 | 一般 |
| 143 | 敦煌石窟主要建筑形制的形成与空间营造 研究 | 李金娟 | 上海交通大学 | 一般 |
| 144 | 明代地方志织绣史料类纂与知识体系研究 | 熊瑛 | 上海商学院 | 一般 |
| 145 | 20世纪中国建筑文献整理与建筑话语研究 | 王颖 | 同济大学 | 一般 |
| 146 | 服务机器人文化属性设计方法论研究—— 中国语境下的交互解码与文化适配 | 袁晓芳 | 同济大学 | 一般 |
| 147 | 《说文解字》的室内意匠体系研究 | 王璇 | 常州大学 | 一般 |
| 148 | 百年中国交通工具的设计审美变迁研究 | 曹鸣 | 江南大学 | 一般 |
| 149 | 中国古代饮食器具文化的代际机制研究 | 韩荣 | 江苏大学 | 一般 |
| 150 | 基于原动力思维的数字文化产品创新设计 方法与路径研究 | 唐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一般 |
| 151 | “画可园”艺术观在欧美的传播研究 | 耿钧 | 南京林业大学 | 一般 |
| 152 | 数字中国背景下参数化技术驱动环境设计 创新研究 | 詹和平 | 南京艺术学院 | 一般 |
| 153 | 近代江南私家园林 “ 由隐向显”营造转型 研究 | 杨姝 | 苏州城市学院 | 一般 |
| 154 | 新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制度研究 ( 1949—2024) | 马双 | 苏州大学 | 一般 |
| 155 | 礼制变迁与唐宋服饰研究 | 张蓓蓓 | 苏州大学 | 一般 |
| 156 | 人口收缩背景下乡村空置传统民居活化设 计路径研究 | 李汀 珅 | 徐州工程学院 | 一般 |
| 157 | 青瓷多层釉工艺复活与应用研究 | 陈小俊 | 丽水学院 | 一般 |
| 158 | 中国时尚设计话语权建构与传播研究 | 刘丽娴 | 浙江理工大学 | 一般 |
| 159 | 江淮传统村落文旅场景的数智营造模式研究 | 谢亮 | 安徽大学 | 一般 |
| 160 | 数字赋能孤独症儿童艺术治疗的理论模型 创新研究 | 佘慧莉 | 安徽工业大学 | 一般 |
| 161 | 明清徽州工匠群体跨区域流动及其技艺传播研究 | 黄成 | 安徽建筑大学 | 一般 |
| 162 | 文明互鉴视域下中国手工艺非遗在欧洲的 创新传播机制研究 | 占晓芳 | 江西财经大学 | 一般 |
| 163 | 中国生态设计伦理建构与实践研究 | 卜颖辉 |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 一般 |
| 164 | 中国传统造物中的声音系统研究 | 张长征 |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 一般 |
| 165 | 明清运河舆图中的水利风景营造及其知识 图谱构建研究 | 梁明 | 山东交通学院 | 一般 |
| 166 | 百年现代主义设计中国化研究 | 邵巍巍 | 山东艺术学院 | 一般 |
| 167 | 中国设计学自主话语体系生成机制与转型 路径研究 | 米华 | 山东艺术学院 | 一般 |
| 168 | 中国窑变美学体系构建研究 | 王庆斌 | 河南工业大学 | 一般 |
| 169 | 明清中原女性服饰艺术及其女红文化考证 | 吴聪 | 中原工学院 | 一般 |
| 170 | 智能体为导向的艺术实践与设计方法研究 | 郑达 | 华中师范大学 | 一般 |
| 171 | 武汉近现代 “里分”建筑整理与图文互释 研究 | 何媛媛 | 武汉纺织大学 | 一般 |
| 172 | 武陵走廊掌墨师口传知识谱系的当代传承 研究 | 赵衡宇 | 武汉工程大学 | 一般 |
| 173 | 中国自主邮轮设计的主题叙事与实践创新 研究 | 陆江艳 | 武汉理工大学 | 一般 |
| 174 | 中国古代虞衡制度的生态智慧及其景观再 生范式革新研究 | 彭静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一般 |
| 175 | 中国国礼设计的国家叙事研究 | 王宝升 | 湖南大学 | 一般 |
| 176 | 具身智能下产品触觉舒适性评价与设计研究 | 王巍 | 湖南大学 | 一般 |
| 177 | 中国当代家具设计理论及话语体系建构研究 | 张宗登 | 湖南工业大学 | 一般 |
| 178 | 中国刺绣针法谱系构建与数字化开发策略 研究 | 孙舜尧 | 湖南师范大学 | 一般 |
| 179 | “东学西渐”造物技艺转移与17—18世纪 欧洲中国风研究 | 王少斌 | 广东财经大学 | 一般 |
| 180 | 敦煌壁画历时性重叠的数字可视化分层与 空间布局研究 | 李银广 | 广州大学 | 一般 |
| 181 | 从模仿到引领:中国汽车设计自主创新经 验与发展路径研究 | 李勇 | 广州美术学院 | 一般 |
| 182 | 中华文化符号的品牌IP设计与国家形象协 同发展策略研究 | 刘平云 | 广州美术学院 | 一般 |
| 183 | 面向失能老人情绪慰藉的多模态智能交互 设计研究 | 王军锋 | 深圳技术大学 | 一般 |
| 184 | 中国漆器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料整理研究 | 宋本蓉 | 西昌学院 | 一般 |
| 185 | 散遗日本唐代传世丝织精品考辨与数智修护研究 | 王欢 | 西安工程大学 | 一般 |
| 186 | 我国演艺新空间生产机理与场景营造研究 | 司新丽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一般 |
| 187 | 人机共创下网络文艺文明对话创新机制与 风险防范研究 | 张苏秋 | 中国传媒大学 | 一般 |
| 188 | 人工智能生成的艺术成果著作权保护研究 | 刘鹏 | 华东政法大学 | 一般 |
| 189 | 旅游演艺的地方感研究 | 闻媛 | 上海交通大学 | 一般 |
| 190 | 入境旅游视角下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研 究:中国道路、效果评估和提升路径 | 冯翔 | 上海师范大学 | 一般 |
| 191 | 类型学视角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效评价 及文旅融合研究 | 李永乐 | 江苏师范大学 | 一般 |
| 192 | 新时代乡村新青年的多元影像建构及传播 策略研究 | 邱其 濛 | 南京财经大学 | 一般 |
| 193 | 中国经典神话IP的艺术呈现与海外传播研究 | 汤箬梅 | 南京林业大学 | 一般 |
| 194 | 数智时代文人艺术审美范式变革与当代叙事 | 管宁 | 南京艺术学院 | 一般 |
| 195 |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百年发展史 ( 1905—2025) | 王 忄宁 | 浙江工商大学 | 一般 |
| 196 | 首发经济下人工智能赋能文化消费的理论 逻辑与实现路径研究 | 赵智慧 | 浙江工业大学 | 一般 |
| 197 | 中国式城市文化遗产活化的动态传承与治 理创新研究 | 饶鉴 | 湖北工业大学 | 一般 |
| 198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创意学理论体 系建构研究 | 施爱芹 | 湖南工业大学 | 一般 |
| 199 | 代际知识双向流动促进非遗传承创新的机 制及策略研究 | 于霞 | 广东财经大学 | 一般 |
| 200 | 粤港澳大湾区农业文化遗产活化与乡村旅 游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研究 | 李艳丽 | 华南农业大学 | 一般 |
| 201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理论逻 辑与实践路径研究 | 温雯 | 深圳大学 | 一般 |
| 202 | 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实现机制与效能 评价研究 | 张琳 | 西南大学 | 一般 |
| 203 | 数智时代中国故事的跨媒介符号传播研究 | 郑海昊 | 陕西师范大学 | 一般 |
| 204 | 英语世界对延安时期视觉艺术的评论研究 | 喻宛婷 | 四川大学 | 西部 |
| 205 | 11至14世纪河西走廊观音图像研究 | 贾子萱 | 西华大学 | 西部 |
| 206 | 抗战时期西南地区川剧创作演出史料的搜 集、整理与研究( 1931—1945) | 田华 | 成都理工大学 | 西部 |
| 207 | 花鼓戏源流与湘陕花鼓戏比较研究 | 卢俊丹 | 西安建筑科技 大学 | 西部 |
| 208 | 中国皮影艺术的海外传播研究 | 冶琼 | 青海民族大学 | 西部 |
| 209 | 中国微短剧的话语体系创新与艺术自律研究 | 曹峻冰 | 四川大学 | 西部 |
| 210 | 我国西北地区红色电影研究 | 杨光祖 | 西北师范大学 | 西部 |
| 211 | 中国民族器乐在东盟国家的传播研究 | 周楼胜 | 广西师范大学 | 西部 |
| 212 | 藏彝走廊区域各民族红色时政歌谣集成与 研究 | 罗佳 | 西南民族大学 | 西部 |
| 213 | 贵州古代音乐史料整理与研究 | 陈忠松 | 贵州师范大学 | 西部 |
| 214 | 西南地区各民族濒危乐器抢救性发掘与数 字化保护研究 | 杨琛 | 云南师范大学 | 西部 |
| 215 | 西南地区器乐曲牌流变研究 | 张丽 | 云南艺术学院 | 西部 |
| 216 | 基于区域音乐视角的宁夏音乐史研究 | 何皎 | 北方民族大学 | 西部 |
| 217 | 龟兹石窟壁画音乐形象的文化谱系研究 | 肖尧轩 | 新疆师范大学 | 西部 |
| 218 | 柯尔克族传统音乐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雷嘉彦 | 新疆艺术学院 | 西部 |
| 219 | 中国抗战大后方舞蹈文化研究 ( 1937—1945) | 彭小希 | 重庆大学 | 西部 |
| 220 | 藏彝走廊民族舞蹈的艺术地理学研究 | 唐白晶 | 云南艺术学院 | 西部 |
| 221 | 西藏传统舞蹈文化研究 | 江东 | 西藏大学 | 西部 |
| 222 | 《四库全书》中外文明互鉴图像文献的整 理与研究 | 吴亚娜 | 四川美术学院 | 西部 |
| 223 | 抗战时期巴蜀地区山水画家的 “河山意识 ”研究 | 耿杉 | 四川美术学院 | 西部 |
| 224 | 巴蜀石窟书法文献整理与研究 | 陈龙国 | 重庆文理学院 | 西部 |
| 225 | 中国绘画在英美汉学界的阐释与传播研究 | 李嘉璐 | 四川大学 | 西部 |
| 226 | 德语世界中国书法史料的整理与研究 | 张杨 | 西南交通大学 | 西部 |
| 227 | 文明交流互动视野下的古藏文苯教文献艺术研究 | 杨汉卿 | 西藏大学 | 西部 |
| 228 | 唐前河陇书法文献辑校系年与研究 | 杨晓军 | 西北师范大学 | 西部 |
| 229 | 中华文化认同建构视域下辽代陶瓷造物逻辑研究 | 赵聪寐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西部 |
| 230 | 西南边疆民居建筑中华美学基因解码与文 化治理研究 | 陶雄军 | 广西艺术学院 | 西部 |
| 231 | 中国古代 絣 染技艺史料整理及其传播交流 研究 | 曹春楠 | 琼台师范学院 | 西部 |
| 232 | 生态设计驱动下西部城乡康复性景观的理 论与实践研究 | 谭晖 | 四川美术学院 | 西部 |
| 233 | 西南地区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新质活化设计 理论与迭代实践研究 | 刘彦龙 | 重庆工商大学 | 西部 |
| 234 | 文化共生视阈下川西地区藏、羌、彝刺绣 谱系构建与装饰逻辑比较 | 杨蓓 | 四川师范大学 | 西部 |
| 235 | 西夏古籍插图的整理与数字化研究 | 张莉 | 宁夏大学 | 西部 |
| 236 | 内蒙古非遗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元素的 挖掘、整理与研究 | 全小国 |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 西部 |
| 237 | 南海《更路簿》历史图像叙事与集体记忆 重塑研究 | 张晨 | 海南大学 | 西部 |
| 238 | 中老铁路沿线非遗协同保护与边疆文化治理研究 | 迟燕琼 | 云南艺术学院 | 西部 |
| 239 | 黄河文化遗产价值评价及文旅品牌构建研究 | 史承勇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西部 |
| 240 | 《格萨尔》戏剧在区域节庆活动中的价值 与功能研究 | 周毛先 | 青海民族大学 | 西部 |
| 241 | 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天王图像谱系 研究 | 高秀军 | 宁夏大学 | 西部 |
| 242 | 20世纪留法归国艺术家流派生成机制及其 建树研究 | 蒋含韵 | 北京语言大学 | 青年 |
| 243 | 数智时代艺术评论的有效性研究 | 栾开印 | 江苏省文化艺 术研究院 | 青年 |
| 244 | 德语区东亚艺术史学术体系与学科建构研究 | 黄春梦 | 安徽师范大学 | 青年 |
| 245 | 日本近代艺术美学思潮研究 ( 1868—1945) | 郑子路 | 江西师范大学 | 青年 |
| 246 | 戏曲名家 “谈艺录”与戏曲学话语体系创新研究 | 任婷婷 | 中国戏曲学院 | 青年 |
| 247 | 日本中国戏曲史书写的文献整理与思想谱 系、艺术史观研究( 1897—1998) | 杨雯雯 | 燕山大学 | 青年 |
| 248 | 丝绸之路文明互鉴视域下唐代百戏文物图 像辑录与研究 | 张裕涵 | 山西师范大学 | 青年 |
| 249 | 明清徽州家族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 | 张丽娟 | 莆田学院 | 青年 |
| 250 | 海外戏曲社团的调查与研究 ( 1949—2024) | 王璐瑶 | 信阳师范大学 | 青年 |
| 251 | 网络视听 “ 出海” 的话语实践与共情传播 研究 | 王薇 |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 青年 |
| 252 | 智能影像的参与性美学研究 | 赵立诺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青年 |
| 253 | 中国戏曲西方传播文献整理与研究 ( 17—19世纪) | 廖琳达 | 国家图书馆 | 青年 |
| 254 | 数字剧场性理论建构研究 | 方桂林 | 中央戏剧学院 | 青年 |
| 255 | 电影前史期幻灯里的中国影像及其 “再媒 介化”研究 | 安冬 | 东南大学 | 青年 |
| 256 | 中国体育电影构建国家形象的话语体系研究 | 宋雨婷 | 江苏师范大学 | 青年 |
| 257 | 亚洲疾病题材电影的艺术介入研究 | 袁梦倩 | 南京大学 | 青年 |
| 258 | 新中国电影放映队研究( 1949—1966) | 张伟 | 安徽师范大学 | 青年 |
| 259 | 电影理论中机器智能谱系研究 | 刘金平 | 厦门大学 | 青年 |
| 260 | 商周国家治理中的典礼用乐研究 | 胡雅静 | 中国音乐学院 | 青年 |
| 261 | 近代以来哈萨克传统音乐的形态流变与跨 境互动研究 | 迪娜 · 叶勒 木拉提 | 中央音乐学院 | 青年 |
| 262 | 中国共产党早期音乐思想研究 | 王洁 | 南京师范大学 | 青年 |
| 263 | 明代江南音乐史研究 | 王冬霓 | 苏州大学 | 青年 |
| 264 | 新中国 “十七年”美术片音乐的时代价值 与视听建构 | 王萌 | 武汉音乐学院 | 青年 |
| 265 | 中国当代区域性舞剧创编的文化想象研究 | 邱宇 | 南京艺术学院 | 青年 |
| 266 | 隋唐五代碑刻书迹整理与研究 | 陈耕 | 北京大学 | 青年 |
| 267 | 20世纪日本关于文人画谱系的阐释研究 | 杨东谕 | 北京语言大学 | 青年 |
| 268 | 秦汉砖文书法与匠人群体互动机制研究 | 刘昕 | 首都师范大学 | 青年 |
| 269 | 中国佛教石窟寺的空间叙事研究 | 姚瑶 | 东南大学 | 青年 |
| 270 | 中国近现代纪念碑美术史( 1880—1959) | 李赵雪 | 南京大学 | 青年 |
| 271 | 六朝士族书画理论研究 | 王中栋 | 扬州大学 | 青年 |
| 272 | 新中国摄影中的国家形象建构研究 | 张雯 | 浙江传媒学院 | 青年 |
| 273 | 马宗霍《书林藻鉴》整理与研究 | 陈硕 | 山东大学 | 青年 |
| 274 | 明代诗文集中书法题跋文献整理与研究 | 杨庆 | 暨南大学 | 青年 |
| 275 | 数智技术介入纹饰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 | 潘镜如 | 中央美术学院 | 青年 |
| 276 | 数智时代博物馆展示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 设计研究 | 潘沪生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青年 |
| 277 | 通用设计40年的社会包容进路与中国实践 ( 1985—2025) | 董玉妹 | 江南大学 | 青年 |
| 278 | 17—19世纪东亚文房器具的 “唐物风”设 计文化研究 | 公雪 | 南京工程学院 | 青年 |
| 279 | 物像系统与精神内核:敦煌石窟数智化传 播设计研究 | 杨立凡 | 浙江理工大学 | 青年 |
| 280 | 中国古代蚕桑丝织技艺文献的知识谱系研究 | 常卓 | 河南工程学院 | 青年 |
| 281 | 文明互鉴视阈下中国与波斯传统手工艺交流研究 | 张宇琦 | 陕西科技大学 | 青年 |
| 282 | 两权分置改革背景下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 间合作治理研究 | 杨楠 | 北京工业大学 | 青年 |
| 283 | 中央苏区学校美育史料的整理与研究 | 王颖洁 | 福建师范大学 | 青年 |
| 284 | 数智技术赋能红色文化旅游共情体验与国 家认同强化机制研究 | 翁李胜 | 湖北大学 | 青年 |
| 285 | 我国博物馆数字化效用测度及提升策略研究 | 古珍晶 | 深圳职业技术 大学 | 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