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控制价1650万,中标价400万,为何国企甲方如此偏爱最低价中标?
单一来源
发布时间:
2025-09-17
发布于
--
收藏
公告内容
项目编号
立即查看
项目预算
立即查看
采购单位
立即查看
供应商
立即查看
采购代理
立即查看
公告详情
您当前为:【游客状态】,公告详情仅对登录用户开放,
登录/注册
后查看完整商机。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888-7022

近期一则泵采购招标消息在行业内引发热议:某国央企项目招标控制价 1650 万元,最终却以 400 万元的低价敲定中标方。要知道,泵作为工业系统的 “心脏” 与 “血管”,从材质选型(如耐腐非金属、哈氏合金)到精密加工(叶轮动平衡、密封面研磨),每一个环节都关乎安全与效率,400 万的报价连优质泵的原材料成本都难以覆盖。这种 “跳楼价” 中标背后,折射出的是国企甲方在采购中对 “最低价” 的执念,而这股执念,正悄悄给泵行业埋下隐患。

一、甲方偏爱最低价中标,根源在哪?

甲方采购执着于最低价,并非单纯 “图便宜”,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首先是考核机制的 “导向性”。多数甲方将 “成本控制” 纳入采购部门核心 KPI,若采购价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易被质疑 “采购不力” 甚至 “利益输送”;反之,低价中标能直观体现 “降本成效”,即便后续出现问题,也可凭借 “程序合规”(符合低价中标的招标规则)降低自身责任。对采购人员而言,“选低价” 成了最稳妥的 “免责选项”。

其次是采购流程的 “僵化性”。泵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硬件本身,还包括安装调试、售后运维、质保期保障(通常需 3-5 年)等 “隐性服务”。但不少甲方的招标评分体系中,“价格分” 占比高达 60%-70%,技术分、服务分占比极低,甚至仅看 “是否满足基础参数”,忽略了泵的抗疲劳性、工况适应性等关键指标。比如某化工国企采购耐腐蚀泵,仅要求 “材质为 316L 不锈钢”,却未考核泵体壁厚、密封件耐温、冲洗方案等级,最终低价中标产品在使用 3 个月后就出现密封泄漏,被迫停产检修。

最后是供应商的 “套路迎合”。部分泵厂商摸清甲方采购逻辑后,刻意用 “低价引流” 策略:先以低于成本的价格中标,后续再通过 “增项签证”(如额外收取安装费、易损件不质保)、“偷工减料”(用国产轴承冒充进口轴承、减配、低配等)弥补利润。而项目往往周期长、流程复杂,一旦中标方进场,后续更换成本极高,只能被动接受加价,形成 “低价中标→偷工减料→被迫增项” 的恶性循环。

二、最低价中标,正在伤害泵行业的 “根基”

泵行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远超普通工业品 —— 化工领域的泵需承受强腐蚀介质,水处理领域需保证零泄漏,核电领域更是对安全性有 “万无一失” 的要求。最低价中标模式,正从三个维度摧毁行业生态。

1. 产品质量 “缩水”,安全事故频发

400 万中标 1650 万级别的项目,厂商若想盈利,必然在关键环节 “动手脚”。比如将泵体铸件的壁厚从设计要求的 15mm 减至12mm,导致泵体在高压工况下开裂;用普通丁腈橡胶密封件替代耐油氟橡胶,短短半年就出现老化渗漏。用国产底价轴承替代进口SKF,导致轴承温升振动大。去年某炼油厂因低价中标离心泵的叶轮断裂,导致原油输送中断,停产 3 天损失超千万元;某污水处理厂的低价阀门因密封失效,污水渗入地下水体,引发环保处罚。这些事故的根源,都是 “低价倒逼劣质” 的必然结果。

2. 优质企业被 “挤出”,行业创新停滞

泵行业的技术升级需要长期投入,比如研发高效节能泵(比传统泵节能 20% 以上)、耐极端工况阀门(适应 - 196℃至 800℃温度范围),都需要大量资金用于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引进。但当甲方采购只认低价,优质企业若坚持用高标准生产,成本必然高于同行,根本无法参与竞争。近年来,不少专注高端泵阀研发的企业,因拿不到大项目订单,被迫缩减研发团队;反而那些靠 “以次充好” 降低成本的小厂,凭借低价占据大量市场份额,导致行业陷入 “不偷工减料就活不下去” 的恶性竞争,技术创新沦为空谈。

3. 运维成本 “反超”,甲方陷入 “降本陷阱”

甲方追求低价的初衷是 “降本”,但最终往往陷入 “短期省钱、长期费钱” 的陷阱。低价泵的使用寿命通常只有优质产品的 1/3(优质泵阀平均寿命 8-10 年,低价产品仅 2-3 年),且故障频率极高。某国企的循环水系统用了 400 万中标的泵组,第一年就维修了 5 次,更换零件花费 80 万;第三年因泵体腐蚀严重,不得不整体更换,重新采购又花了 600 万,算下来总支出远超最初的控制价 1650 万。更重要的是,频繁的故障停机还会影响主生产线的正常运行,造成的间接损失难以估量。

三、打破 “低价依赖”,泵阀采购需要 “全生命周期思维”

泵采购不该是 “一锤子买卖”,而应考量 “全生命周期成本”—— 包括采购价、安装费、运维费、更换成本等。对甲方而言,与其在招标时纠结 “谁的报价更低”,不如建立 “技术 + 质量 + 服务 + 价格” 的综合评分体系,将泵的能效等级、质保年限、售后响应速度等纳入核心考核指标;同时加强履约监管,对中标后偷工减料的厂商建立 “黑名单”,杜绝 “低价套路”。

对泵行业而言,只有摆脱 “低价内卷”,才能让优质企业有空间投入研发,推动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毕竟,工业系统的安全与效率,从来都不是 “最低价” 能换来的。

潜在客户预测
点击查看详情>
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