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这是确保项目方向正确和技术可行的基础阶段。
需求分析与边界确定:
业务目标定义: 明确数字孪生要解决的核心业务问题(例如:远程监控、预测性维护、能耗优化)。
范围界定: 明确哪些物理资产需要数字化,以及孪生体的精度要求(是宏观的园区级,还是微观的设备级)。
MVP 确立: 定义最小可行产品(MVP)的功能,避免前期投入过多资源。
数据与模型资产审计:
3D 模型资产准备: 客户需提供原始的 CAD/BIM 模型文件。外包团队必须对这些文件的质量、格式和几何复杂度进行审计,并给出优化方案。
数据源识别: 识别所有需要接入的数据源(PLC、传感器、数据库),明确通信协议(MQTT, OPC UA)和数据接口(API)。
技术栈与合同签署:
技术栈确定: 明确渲染引擎(Three.js/Babylon.js)、数据处理框架(Kafka, TimescaleDB)和云服务平台(AWS/Azure/阿里云)。
合同签订: 签署包含详细里程碑、验收标准(尤其是 3D 渲染帧率和数据延迟指标)、知识产权(IP)归属和数据安全条款的合同。
将抽象需求转化为可执行的技术蓝图,并验证关键技术的可行性。
系统架构设计:
分层架构: 设计清晰的四层架构——物理层、数据层(Kafka/TimescaleDB)、服务层(微服务/API Gateway)和应用层(WebGL DApp)。
接口规范: 制定严格的 API 接口文档,定义前端、后端微服务和数据索引之间的通信格式,确保数据流的顺畅。
3D 模型优化与转化:
模型简化: 外包团队对原始 CAD/BIM 模型进行几何简化(Decimation)和网格合并,确保模型的多边形数量符合 WebGL 的性能要求。
LOD 与实例化: 创建多级 LOD(细节层次)模型,并配置 GPU 实例化(Instancing)来处理重复资产,实现高性能渲染。最终将资产转换为 glTF/GLB 格式。
关键技术原型(POC):
实时连接测试: 搭建一个最小原型,验证从物理设备到云端数据管道(MQTT/Kafka)再到前端 WebSocket 的端到端实时数据流能否达到合同约定的延迟指标。
将项目分解为链下数据处理和链上可视化渲染两个子团队进行并行开发,并持续进行集成。
数据服务开发(后端/IT):
开发数据采集服务,实现对工业协议的解析和数据标准化。
构建时序数据库和数据湖,并开发 API 网关以供前端查询历史数据。
集成身份验证和授权服务。
可视化渲染开发(前端/3D):
基于选定的 WebGL 引擎(Three.js/Babylon.js)进行场景构建、光照和 PBR 材质配置。
开发前端 DApp 框架,实现相机控制、模型拾取(Raycasting)和信息面板 UI。
实时数据绑定(核心集成):
建立 3D 模型与后端数据 ID 的映射关系。
实现 WebSocket 监听:当后端推送新数据时,前端代码能够立即定位到对应的 3D 对象,并动态修改其视觉属性(如颜色、位置、状态标签),实现数字孪生体的实时反馈。
确保数字孪生系统的准确性、安全性和性能。
质量保证(QA)与性能测试:
数据准确性验证: 对比物理世界的传感器读数与孪生体中显示的数据,确保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
渲染性能测试: 使用工具测试在不同设备和浏览器上的 FPS(帧率),确保在复杂场景下不低于最低流畅度要求(通常 30 FPS)。
安全审计: 对 API 接口和权限管理进行渗透测试。
用户验收测试(UAT):
客户及最终用户在外包团队的协助下,在生产环境模拟真实操作,对核心业务功能(如预测性维护、远程控制指令)进行验证。
部署、文档与交接:
将系统部署到客户的生产云平台。
交付完整的源代码、3D 资产文件、系统架构文档、API 文档以及详细的运维手册。
提供一段时间的质保期和技术支持,完成项目最终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