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详情请点击文末蓝字“阅读原文”。
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热交换器分技术委员会发布《关于对〈板式气气热交换器〉等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的通知》(热交换器分会〔2025〕40号),《热管式热交换器工程技术规范》与《板式气气热交换器》两项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征求意见稿同步公开,面向全行业征集修改意见。这两项标准聚焦热交换器核心技术环节,从材料选用、结构设计到制造检验建立全流程规范,将为工业余热回收、烟气处理等领域装备升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GB/Z的核心定义与定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及《国家标准管理办法》,我国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GB)、推荐性国家标准(GB/T)与指导性技术文件(GB/Z)三类,三者定位差异显著:
强制性国家标准(GB):涉及人身健康、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核心领域,具有法定强制约束力,相关行业必须严格执行;
推荐性国家标准(GB/T):针对通用技术要求、管理规范等,鼓励行业自愿采用,但若被法规、合同引用则需强制执行;
指导性技术文件(GB/Z):作为两类标准的补充,聚焦技术成熟度较高但暂不适合强制或推荐全面执行的场景,如新兴技术领域的经验总结、复杂装备的工程应用指南、跨行业技术协调方案等,核心作用是为行业提供技术指引,而非强制约束。
内容简介精准定位行业痛点
工业领域作为能源消耗主力,热交换器是实现余热回收、能量优化的核心装备。据《热管式热交换器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显示,工业余热资源约占总能耗的1/3,其中低温烟气余热占比达50%,但长期以来,热管式热交换器行业因缺乏统一标准,企业设计制造依据各异,低质低效产品充斥市场,严重制约节能效果发挥。
《板式气气热交换器(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指出,该类设备在石油化工工业炉(如制氢装置转化炉)、VOCs废气处理系统中应用广泛,却面临产品命名混乱、性能参数定义不一、测试方法差异显著等问题,导致上下游协同成本高、设计选型困难,甚至出现以次充好的无序竞争,亟需通过标准统一“技术语言”。
此次两项征求意见稿的发布,精准瞄准上述行业痛点,从国家层面构建热交换器全生命周期技术规范,为产业健康发展划定“技术红线”与“质量标尺”。
聚焦核心技术环节,强化规范要求
两项征求意见稿均以“安全可靠、高效节能”为核心,针对不同设备类型制定精细化技术要求。
《热管式热交换器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覆盖气-气式、气-汽式、气-液式及分离式等主流结构,明确材料选用需符合GB/T150.2-2024、GB/T16507.2-2022等规范,热管基管、热管束等关键部件需选用GB/T3087(低中压锅炉用无缝钢管)、GB/T13296(锅炉热交换器用不锈钢无缝钢管)等合规材料。在能效管控方面,创新提出EEI能效指标计算方法(EEI=总传热系数/压力降0.35),并将设备能效分为3级,其中气-气式设备1级能效EEI≥2.85,3级EEI<1.60,通过量化指标推动设备节能升级。检验试验环节,要求热管束耐压试验按GB/T150.4-2024执行,工业煤气工况下壳体每小时平均泄漏率不超过1%,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板式气气热交换器(征求意见稿)》聚焦结构紧凑性与运行稳定性,规定设计压力范围为-0.02MPa至0.1MPa,板片名义厚度不小于0.6mm,波纹深度偏差控制在±0.3mm内,成形减薄量不超过名义厚度的20%。针对高温、腐蚀等恶劣工况,附录B明确310S不锈钢最高使用温度达900℃、C276合金达650℃;附录C系统梳理高温变形、腐蚀、堵塞等失效模式及预防措施,如针对酸露腐蚀,提出“选择耐腐蚀材料+提高低温区操作温度”双重解决方案。检验方面,要求板束模块出厂前进行气密性试验,现场组装后需开展氦气泄漏试验,泄漏率需低于1×10⁻³Pa・m³/s,从制造端严控质量。
引领产业升级,助力“双碳”目标
两项征求意见稿,从三方面推动产业升级:一是统一技术规范,降低产业链协同成本,预计可减少设计选型、设备替换等环节沟通成本15%以上;二是倒逼技术创新,通过高能效、高可靠性要求,加速新型耐腐蚀材料、高精度制造工艺的应用,提升我国热交换器技术国际竞争力;三是规范市场秩序,遏制低价竞争乱象,保障工业企业用能安全与节能效益。
目前,两项征求意见稿已在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官网发布,意见征集截止日期为*开通会员可解锁*。业内企业、科研机构可按通知要求,通过邮件或邮寄方式反馈意见,共同完善标准内容,推动我国热交换器产业向标准化、高端化迈进,为工业节能减碳、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坚实技术保障。
压力容器、管道资源库 助力设计备考 腾讯元宝AI智能体扫码入群交流,请务必注明:姓+城市+从事专业
End
需要你的“分享”和“在看” 期待更多微信交流 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