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济宁市现代渔业科技产业园(一期)EPC项目总投资11.6亿元,占地788亩(约52.5万平方米),选址于山东省济宁市北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石桥镇,毗邻京杭大运河,交通区位优越。项目以“科技兴渔、绿色发展”为核心,构建集循环水养殖、冷链物流、技术研发于一体的现代化渔业园区,规模涵盖8座循环水养殖车间(总水体15万立方米)、1.2万平方米多温区冷库(存货量8000吨)及日处理5000吨的污水处理厂。
项目采用EPC总承包模式,由山东天润方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体承建,联合浙江大学、中科院水生所等科研机构,突破北方循环水养殖冬季加热能耗难题,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冷链中心配备德国比泽尔制冷设备,光伏发电年减排二氧化碳900吨,智能化管理系统覆盖全产业链。
项目预计*开通会员可解锁*竣工,投产后年产值达15亿元,直接创造就业1200个,带动周边就业5000人,同时减少养殖尾水排放200万吨,助力济宁打造“北方生态渔业之都”。其产学研协同、全产业链闭环模式,为全国渔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的标杆案例。
济宁市现代渔业科技产业园(一期)EPC项目:科技赋能渔业,打造北方生态养殖标杆
——从规划落地到产业升级的全链条解析
一、项目背景与战略定位
济宁市现代渔业科技产业园(一期)EPC项目是山东省推动渔业现代化转型的核心工程,由山东公用现代渔业科技有限公司主导,联合浙江大学、浙江商达公用集团等科研机构及企业,依托济宁市北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的资源优势,打造集“生态养殖、技术研发、产业示范、冷链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化渔业科技园区。项目以“科技兴渔、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旨在解决传统渔业高污染、低效率的痛点,通过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智能化装备及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济宁渔业向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升级,助力鲁西南地区成为北方生态渔业的核心增长极。
战略目标
产业升级:构建“从鱼塘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闭环,提升水产品附加值。
技术示范:依托浙江大学刘鹰教授团队的前沿科研成果,推广循环水养殖、微生物处理等核心技术。
生态保护:通过污水处理系统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推动渔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二、项目核心数据与规模
1. 总投资与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11.6亿元(备案总投资5.996亿元,含一期养殖部分6亿元及配套工程)。
资金构成:
自筹资金:山东公用集团及合作企业出资,占比约80%。
政府补贴: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济宁市财政局提供专项扶持资金,占比约20%。
资金用途:
养殖系统建设:4.2亿元(循环水车间、设备采购)。
配套工程:3.8亿元(综合楼、冷库、污水处理厂)。
技术研发:1.6亿元(与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合作)。
2. 土地规模与功能分区
总占地面积:788亩(约52.5万平方米),其中一期用地30万平方米(450亩)。
功能分区:
核心养殖区:
循环水养殖车间:8座(含27个钢结构标准车间),单座面积4800平方米,总养殖水体15万立方米。
暂养检疫车间:2座,面积3000平方米,配备隔离池、水质检测实验室。
配套设施区:
冷链物流中心: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含-25℃至15℃多温区冷库(存货量8000吨)。
原水/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5000吨,采用“A²O+MBR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出水达国家一级A标准。
综合服务区:综合楼(办公、研发)、饲料仓库(容量5000吨)、液氧存储站(日供氧量2000立方米)。
3. 项目地址与交通区位
地理位置:山东省济宁市北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石桥镇,南二环路以北、东二环路以东、泗河观光路以西地块。
交通优势:
公路:距日兰高速济宁东出口8公里,10分钟直达济宁市区。
铁路:距济宁北站(高铁站)25公里,30分钟接入京沪高铁网络。
水运:毗邻京杭大运河,可通过内河航运连接长三角、京津冀。
三、项目技术指标与建设标准
1. 循环水养殖系统
技术参数:
水体循环率:95%以上,日补水量仅5%。
温控精度:±0.5℃,支持热带鱼、冷水鱼多品种养殖。
溶氧控制:6-8mg/L,采用纳米增氧技术。
设备配置:
生物滤池:填充火山石、珊瑚石,硝化细菌附着面积达2万平方米/座。
紫外线消毒系统:波长254nm,杀菌率99.9%。
自动化投饵机:精准控制投喂量,饲料浪费率降低30%。
2. 冷链物流中心
技术标准:
冷库设计:
温度分区:冷冻库(-25℃)、冷藏库(0-4℃)、恒温库(15℃)。
货架系统:自动化立体货架(AS/RS),存储密度提升3倍。
制冷设备:德国比泽尔螺杆式压缩机,能效比(COP)达3.2。
节能设计:
光伏发电:屋顶安装1MW光伏板,年发电量120万度,满足冷库30%用电需求。
隔热材料:聚氨酯夹芯板(厚度120mm),传热系数≤0.025W/(㎡·K)。
3. 污水处理系统
工艺流程:
原水→格栅→调节池→A²O生物处理→MBR膜过滤→消毒池→达标排放
技术亮点:
MBR膜组件:孔径0.1μm,截留率99.9%,出水SS(悬浮物)≤5mg/L。
智能控制系统:实时监测COD(化学需氧量)、NH₃-N(氨氮)指标,自动调节药剂投加量。
四、项目参与方与责任分工
1. 项目甲方与投资方
甲方(业主单位):山东公用现代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公用集团全资子公司),负责项目整体规划、投资及运营。
投资方:
山东公用集团:出资4.6亿元,主导项目建设。
浙江商达公用集团:出资1.2亿元,提供微生物处理技术。
正大集团:出资0.8亿元,负责水产品品牌营销及渠道拓展。
2. 项目承建方与施工方
承建方(EPC总承包):山东天润方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牵头单位),联合山东公用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组成联合体。
山东天润方园:负责施工总承包,资质为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
山东公用设计集团:负责建筑设计及施工图深化,资质为建筑行业(建筑工程)甲级。
同济大学设计院:负责结构优化及绿色建筑认证,资质为工程设计综合甲级。
施工方:
钢结构安装:山东永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负责27个标准车间施工)。
设备安装:广州市安装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制冷系统、生物滤池调试)。
3. 技术合作方
浙江大学:提供循环水养殖工艺包及水质调控技术。
中科院水生所:联合开发鱼类疫病防控体系。
德国GEA集团:提供冷链设备及自动化控制系统。
五、项目进度与预期效益
1. 建设周期
开工时间:*开通会员可解锁*(签约后1个月启动)。
竣工时间:*开通会员可解锁*(工期360日历天)。
试运行:*开通会员可解锁*-12月(6个月调试期)。
2. 预期效益
经济效益:
年产值:达15亿元(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技术输出)。
利润率:12%-15%,投资回收期6-8年。
就业拉动:直接创造就业1200个(养殖技术员、冷链管理员),间接带动周边就业5000人。
社会效益:
技术推广:年培训渔民2000人次,输出循环水养殖标准3项。
生态保护:年减少养殖尾水排放200万吨,降低COD排放150吨。
品牌提升:打造“济宁渔”区域公共品牌,水产品溢价率提升30%。
六、项目创新点与行业影响
1. 技术创新
产学研协同:浙江大学、中科院水生所、德国GEA集团联合攻关,突破北方地区循环水养殖冬季加热能耗高的难题。
智能化管理:部署物联网平台,实时监测水质、设备运行状态,故障预警准确率达98%。
2. 模式创新
EPC+O模式:总承包方负责设计、施工、运营,降低建设风险。
产业联盟:联合正大集团、京东物流,构建“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链条。
3. 行业示范
标准制定:参与编制《山东省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规范》。
复制推广:模式已在山东潍坊、江苏盐城等地落地,带动区域渔业产值增长20%。
七、结语:科技引领,渔业新生
济宁市现代渔业科技产业园(一期)EPC项目的实施,标志着北方渔业从“粗放养殖”向“精准农业”的跨越。项目以11.6亿元总投资、788亩土地为载体,通过高规格的技术标准、多元化的功能配置及可持续的运营模式,不仅为济宁渔业注入科技动能,更成为全国渔业转型升级的标杆。未来,随着2026年全面投运,项目将助力济宁打造“北方生态渔业之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三赢,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可复制的“济宁方案”。
本文系基于网络公开素材整理而成,旨在分享冷链行业全产业链条的相关知识与信息。我们已尽最大努力核实素材来源,力求内容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但由于网络资源的动态变化,个别信息可能存在时效性误差或遗漏,对此我们无法保证绝对无误。
如文中使用的图片、图表、数据等素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核实并依法依规妥善处理,确保您的权益不受损害。
声明:如果转载本公众号文章,务必注明来源《冷链行业资讯》,否则将按照侵权申诉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