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入门合集# 泌尿相关 生活馆
尿常规不需空腹,但尿液标本需新鲜,没被污染。
尿液是血液经过肾脏滤过、重吸收、排泌、浓缩及稀释等一系列作用后形成的最终排泄物,能反映人体代谢状况。主要用于帮助排查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等多个系统疾病;常见疾病如尿路感染、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肾衰竭、肾动脉狭窄、肾动脉栓塞、肾动静脉血栓形成、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嗜铬细胞瘤、骨髓瘤、黄疸等均可导致尿常规指标异常。
| 尿酸酸碱度 |
| 尿比密 |
| 蛋白质 |
| 尿亚硝酸盐 |
| 尿白细胞 |
| 尿红细胞 |
| 尿葡萄糖 |
| 尿酮体 |
| 尿胆红素 |
| 尿胆原 |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仪器精度不同,或实验室不同以及不同检测方法等因素影响,实际生活中不同医疗机构出具的化验单参考值可能会有一定差异,应以化验单所附参考值为准;患者应首先参考主管医生建议。
尿常规临床有尿十项、尿十项+镜检、一小时尿沉渣计数、尿沉渣定量、尿液分析等多种类型。
标本采集前应清洁尿道口及其附近,否则可能会污染尿液导致结果不准确。
女性应避免月经期做尿常规。
严禁从便池内收集尿液。
门急诊患者可随时采集尿液标本,最好为中段尿液;
住院患者,尤其是尿比密、尿沉渣测定时,应留取清晨起床后第一次排出的尿液。
尿常规检查标本可以在家自行采集,但前提是确保标本所盛容器为无菌干燥的,且要在1小时内能赶至医院进行检验。
尿常规结果通常半小时左右。
普通人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尿中泡沫增多、尿液颜色异常、少尿、无尿、眼睑或下肢水肿时,需及时就医并查明原因。
已确诊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损伤、尿路感染、糖尿病、黄疸等疾病时,建议遵嘱定期尿常规检验。
妊娠期女性,整个产检过程中,在妊娠中期(孕20~28周)、晚期(33~36周)也需做尿常规检验,以监测母婴健康状况。
外观及参数
尿量:通常收集24小时尿量。
尿气味:嗅闻尿液气味排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机磷中毒、苯丙酮酸尿症、膀胱炎等疾病。
尿外观:肉眼观察判断尿液颜色、透明度。
尿比密:需采集晨尿(即晨起后第一次所排尿),最好为中段尿。测量结果波动较大,需多次测量再做判断。
化学分析
尿酸碱度:应为新鲜尿液,若放置过久,可能使尿液偏碱性。
蛋白质:尿蛋白定性试验易受尿液浓缩或稀释影响,必要时可行尿蛋白定量试验。
葡萄糖:维生素C或阿司匹林等药物对尿葡萄糖的检测可能有干扰,检查前24小时应停服维生素C或阿司匹林等药物。
尿酮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检测尿酮体时,可能导致总酮体量估计不足。
胆红素、尿胆原:因在阳光下胆红素容易转变为胆绿素,尿胆原容易转变为尿胆素,需使用棕色容器收集尿液以避免光照,且尿液标本以新鲜为宜;且易受到药物干扰。应于午餐后2~4小时收集尿液标本。
亚硝酸盐:易受药物干扰。
维生素C:判断其他项目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以及是否受维生素C浓度影响。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时,易受检查者主观因素和检测设备影响。
核心项目解读
尿酸碱度
一般新鲜健康的尿液pH值为6.0~6.5。
生理因素
经常吃肉的人,尿液可能偏酸性;常吃素食的人,尿液可能偏碱性。
病理因素
pH值降低
常见于代谢性酸中毒、痛风、糖尿病、慢性肾病、尿酸盐及胱氨酸结石症、高热、脱水者,以及服用维生素C、氯化铵等酸性药物者。
pH值升高
常见于代谢性碱中毒、肾盂肾炎、膀胱炎、泌尿系感染、肾小管性酸中毒、草酸盐及磷酸盐结石症的患者,以及服用噻嗪类利尿药、螺内酯或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者。
结晶
与尿液pH值、温度、胶体浓度相关。
酸性尿晶体
尿酸晶体
常见于痛风,或食用大量含嘌呤丰富(如海鲜、羊肉、啤酒等)的食物。草酸钙晶体
常见于尿路结石,或经常食用植物性食物。
胆红素晶体
常见于胆汁瘀积型或肝细胞性黄疸。
酪氨酸、亮氨酸晶体:
常见于大量组织坏死性病变者,如急性肝坏死、白血病、急性磷中毒等。
胱氨酸晶体
主要见于遗传性胱氨酸尿症。
胆固醇晶体
常见于尿路感染、肾淀粉样变性等疾病。
磺胺及其他药物晶体
可见于服用磺胺类药物、解热镇痛药或使用造影剂的患者。
碱性尿晶体
一般没有特殊的临床意义。
尿比密
反映肾脏浓缩稀释功能。
升高
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肝功能损害、心衰、失水等易导致肾血流灌注不足;尿中含有大量蛋白质或葡萄糖时,也可使尿比密升高。
降低
常见于间质性肾炎、尿崩症、肾衰竭、大量饮水等。
蛋白质
包括定性试验及定量试验(指24小时蛋白尿),
定性试验正常参考值为阴性;
定量试验中尿蛋白为120~150mg/24尿,为轻度;
尿蛋白为500~4000mg/24尿,为中度;
尿蛋白若大于4000mg/24尿,则为重度。
生理性
主要包括功能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摄入性蛋白尿、假性蛋白尿、老年或妊娠蛋白尿。
功能性蛋白尿
可见于剧烈运动、精神紧张、发热等应激状态下引起的暂时性、一过性蛋白尿。常见于青少年。
体位性蛋白尿
常在直立体位时出现,尤其脊柱前突者,平卧时尿蛋白为阴性。多见于青少年,多无肾脏实质性损害。
其他
如输入血浆、白蛋白,进食大量蛋白质食物,受月经、精液、前列腺液污染,60岁以上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等,偶可检出尿蛋白。
病理性蛋白尿
常见于各种肾脏疾病及继发性肾脏疾病。
根据来源可分
肾小球性蛋白尿
常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可见于高血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常为中、重度蛋白尿。
肾小管性蛋白尿
常见于间质型肾炎、肾盂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肾毒性药物或重金属所致的肾小管损伤等疾病。常为轻度蛋白尿。
混合性蛋白尿
肾小球与肾小管均受损,常见于各种肾脏疾病及继发性肾病(如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等)。
溢出性蛋白尿
常见于浆细胞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严重白血病等血液病,此外,也可见于心肌梗死、电灼伤、横纹肌溶解等急性肌肉损伤性疾病或严重胰腺炎等疾病。
组织性蛋白尿
常见于肾小管相关疾病及泌尿系结石。
亚硝酸盐
正常为阴性,若为阳性,说明尿路可能存在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白细胞
显微镜检查法一般为0~5个/HP,定量检验为0~10个/μL。
升高常见于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感染性或炎性疾病。
红细胞
显微镜检查法一般为0~3个/HP,定量检验为0~5个/pL。
升高常见于肾小球肾炎,泌尿系感染、结石或肿瘤等肾脏疾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等全身出血性疾病;剧烈运动或服用华法林、阿司匹林等抗栓药物也可使尿红细胞数升高。
上皮细胞
出现提示肾小管发生病变;移行上皮细胞大量出现提示肾盂至尿道部位有炎性或坏死病变;鳞状上皮细胞大量出现主要见于尿道炎。
尿沉渣管型
正常为0或偶见透明管型/HP。
一般管型出现常提示肾脏有实质性损伤。
可分透明管型、颗粒管型、细胞管型、蜡样管型、脂肪管型及其他管型;
复合性脂肪透明管型是肾病综合征典型特征;颗粒管型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蜡样管型常见于肾小球肾炎晚期、肾衰竭或严重肾小管变性坏死。
白细胞管型
常见于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肾脓肿等肾实质感染。
葡萄糖
正常为阴性。
血糖升高性糖尿
主要原因为血浆葡萄糖浓度超过8.88mmol/L时,尿中就开始出现葡萄糖。常见于糖尿病、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甲亢等。
血糖正常性糖尿
常见于肾脏疾病。
暂时性糖尿
因摄入糖类食物、静注高渗葡萄糖、情绪激动、妊娠末期或哺乳期所致非病理性糖尿,具有一过性、暂时性特点。
酮体
正常人为阴性。尿酮体主要反映糖代谢障碍及脂肪不完全氧化。
糖尿病性酮尿
糖利用障碍,分解脂肪时产生大量酮体。常见于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服用双胍降糖药物等。
非糖尿病性酮尿
可见于肺炎、伤寒、结核等感染性疾病,肝硬化,嗜铬细胞瘤,高热,严重呕吐,剧烈运动,长期饥饿,腹泻,全身麻醉后等;氯仿、磷中毒也可出现尿酮体阳性。
胆红素及尿胆原
正常为阴性。
尿胆红素及尿胆原主要用于黄疸鉴别;也是肝脏受损指标。常见于肝细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急性黄疸性肝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