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为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现将《 关于加快建成教育强市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在 门户网站(https://jyj.hg.gov.cn/)上公布,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欢迎各界人士通过电话、网络发送电子邮件或以信函方式提出修改意见的建议。
公开征求意见起止时间:*开通会员可解锁*—9月11日
通讯地址:黄冈市黄州区赤壁大道83号黄冈市教育局发展规划和政策法规科
邮 编:438000
电 话:*开通会员可解锁*
电子邮箱:hgjyfgk@126.com
全文如下:
为深入贯彻教育强国、教育强省部署,加快建成思政引领强、基础教育强、支撑发展强、师资队伍强、改革活力强、合作交流强的教育名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学在黄冈”基础教育品牌,大力实施品牌教育,推动黄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现代化城市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到2035年全面建成教育强市,实现基础教育质量全省领先、全国一流,提出如下意见。
一、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时代新人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小学读本课。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先进人物进校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打造思政课品牌。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高课程思政水平。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创建50个左右省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点。将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打造黄冈辨识度特色品牌“大思政课”。
(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落实健康教育。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保障学生每天运动不低于2小时。推动全员文体活动,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和1至2项艺术爱好,逐步将游泳纳入体育中考必测项目。完善体教融合,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向学生开放。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地方政府评价重要内容,各学段学生近视率、肥胖率均低于全国要求。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建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立符合各学段身心发展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和“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强化心理危机干预。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大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投入。推进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发挥黄梅戏等特色文化育人功能。因地因校制宜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校校有基地、个个有特色”格局。加强宪法法治、国家安全、国防教育、网络安全、文明素养、行为习惯等教育。
二、发展优质特色教育,厚植基础教育优势
(三)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稳步增加城区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每个乡镇办好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到2035年,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不低于85%。落实和完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政策。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构建以儿童发展为核心的科学保教体系。开展办园行为督导评估,5年为周期覆盖所有幼儿园,到2027年,各县(市、区)均要通过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省级评估。
(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范办学治校行为。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实施义务教育阳光招生行动,推进教育入学“一件事”改革,实现义务教育招生“一网通办”。实行阳光均衡编班,严格管理教材教辅使用。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严格审批“进校园”活动。严控义务教育阶段考试次数,规范考试结果运用。促进优质均衡发展。加强义务教育教联体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促进学校优秀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区域内统筹调配、精准交流。每年教师交流比例不低于应交流教师总数的10%,骨干教师交流比例不低于交流教师总数的30%。有序推进小班化教学。各地到2029年全部通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省级评估。关注特殊群体。健全留守儿童、残疾儿童、随迁子女关爱体系及控辍保学常态化机制。到2035年,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比例达100%。每个县(市、区)办好1所优质特殊教育学校,鼓励建设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统筹资源加强专门教育。
(五)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协调发展。深化协调发展。扩大资源供给,新改扩建一批高中阶段学校。开展中小学生职业启蒙和生涯规划教育。推进职普融通,办好综合高中。推进多样化发展。完善普通高中教联体建设。统筹建设一批科技、人文、体育、艺术特色高中。激发办学活力。普通高中比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保障经费。加大省级示范高中办学自主权,探索副高及以下岗位聘任权限下放到校,允许学校按规定自主公开招聘教师。
(六)统筹“双减”与质量提升。巩固“双减”成果。严控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加强数字化全流程管理。落实“五项”管理,加强作业统筹设计,严控作业总量。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加强科学教育,开展STEM学习、人工智能教育。贯彻落实中小学生“沃土计划”、高中学生“脱颖计划”。建设区域性科学教育实践基地。
三、全面提升教育服务发展能力,打造增长新动能
(七)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增强资源承载力。建立人口数据共享、学龄人口监测机制,每2年分析1次人口变化,适时优化学校布局。加强跨学段、跨学校资源动态调整和余缺调配,实现中学在校生数稳步渡峰。有序推动薄弱乡镇高中进城,实现“县县有优质高中、镇镇有优质初中”。助力主城崛起。市区一体以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人口聚集,助力黄州打造宜学宜业宜游宜居名城。
(八)构建产教融合的职教体系。提升发展能力。优化专业布局,构建与产业布局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支持校企联合举办订单班、冠名班,依托产业园区建设产教融合园区。培养高技能人才。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机制,推行工学一体化培养。贯彻落实“大国工匠楚天青苗行动”,选拔培养后备人才。加强中高职学校衔接培养。提供技能培训。支持职业学校、技工学校面向新市民、新行业提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2.5万人次以上。
(九)强化高校对区域创新支撑。优化高校布局。引进高校来黄办学,优先布局新能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医药康养等产业急需高校。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县市。完善人才培养适配机制。加强行业人才需求分析,超前布局、动态调整专业。围绕“五个功能定位”建设特色优势专业。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支持在黄高校和“双一流”大学合作建设省部级科创平台。建设5个省级高水平高职专业群。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基础,组建政行企校市域产教联合体,各支柱产业建设1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在黄高校对口支援县市区或企业,聚焦黄冈重大问题开展有组织科研。支持校企、校地和科研机构共建科创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每个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至少建设1个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到2030年,全市新增教学科研实训平台不低于10个、产业学院不低于20个。
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市根基
(十)健全师资队伍能力提升机制。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各环节,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建立教师全方位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完善党员教师“双培养”机制。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严格落实师德失范“零容忍”,建立师德失范人员处置和退出机制。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提升薄弱学科教师能力素质。健全完善五级培训体系。建立教师阶梯式成长发展体系。实现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化专任化。按教师工资总额的1.5%预算安排教师培训经费,保障学校公用经费的5%用于教师培训。
(十一)优化教师管理与资源配置。补足配优教师。补足配优国家必修课教师,未及时补充到位的,按照核定缺额划拨人员经费购买服务。加大引才力度,新招聘小学教师达到本科学历,初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占比不低于10%,高中阶段教师以研究生学历为主。2027年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到90%。加强人才梯队培养。加强“优师”体系建设,实施省市“优师计划”。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培育熟练应用数智技术的新型教师。选优配强学校领导班子,加强年级主任、班主任队伍建设。在全市范围内选聘高中阶段学校党组织书记和校长。
(十二)强化教师待遇保障。保障教师待遇。确保教师政策性工资(含单列绩效和统筹待遇)、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各县(市、区)逐步清算补发2021年起在职教师的单列绩效和退休人员统筹待遇。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保障教师课后服务工作合理待遇。推进高校薪酬制度改革。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落实惠师政策,各地文物古迹、自然风景区、文化场馆对教师提供减免门票等优惠措施。每年为教师免费组织1次身体健康检查。做好教师荣休工作。
五、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十三)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防止“分数至上”。推进数智化赋能评价改革,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有序推进中考改革,落实高考综合改革。
(十四)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督政、督学、评估监测教育督导体系,健全市、县教育督导机构。构建校园智能化安防体系,完善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机制。加强防溺水、防诈骗等安全教育。完善校园安全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和风险社会化分担机制。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十五)建好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立“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打通使用各学段教育资源。提升学校治理能力,激发办学活力。构建县域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动市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统筹市域高中多样化发展。打造具有黄冈辨识度的教育成果。
(十六)健全教育战略性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预算拨款和绩效激励约束机制,确保“两个只增不减”。完善各级各类教育预算拨款制度,逐步提高教育投入比重,合理提高拨款标准。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引导规范社会投入和捐赠。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强化经费监管和绩效评价。
(十七)实施数智化教育引领工程。建设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实现千兆进校、无线网络全覆盖。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课程体系改革,提高师生数智素养。建立数智化赋能评价和决策制度。开发黄冈特色数字教育资源。健全教育数智化经费投入和管理长效机制,市、县两级设专项资金,建设全市教育资源管理共享平台、智慧“AI体育操场”,定期更新老旧终端。建设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标杆校、人工智能特色校本课程。
(十八)构建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机制。建立主管部门定期会商机制,做好政策协调、项目统筹、资源配置。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拓宽教育、科技、人才流通渠道。建立面向黄冈战略需求、企业重大需要的创新项目管理和奖励办法。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校企共同承担人才培养。
六、拓展教育开放格局,擦亮教育品牌
(十九)建强黄冈教育品牌。巩固基础教育品牌。加强“学习来黄冈、学好在黄冈、学成回黄冈”品牌建设。统筹安排基建、拔尖人才引进、优秀教科研成果奖励等专项经费支持黄冈中学发展。加强招生管理,支持黄冈中学办好“丘成桐少年班”。打造研学实践品牌。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整合市域内研学资源,开发红色、中医药等特色研学课程和精品研学路线。建强家庭教育品牌。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落实政府、社区、社会资源单位育人责任。建好用好家长学校,常态化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全员家访。
(二十)提升交流合作水平。构建合作新格局。开展教育跨市、跨江、跨省和跨国合作,鼓励更多学校与国内外优质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推动武汉都市圈、大别山毗邻地区、沿江城市教育深度融合发展。深化与宁波等发达城市的合作。推动品牌输出。扩大黄冈中学优质资源辐射,大力发展合作办学,提升合作学校教育质量。支持黄冈中学教育集团专业化发展,培育教辅研发、教育服务等业态。发展品牌教育。加强高中教育品牌宣传,吸附域外生源求学研学。打造全国中小学师资培训知名基地。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责任,把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深入一线调研,解决教育重大问题。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强市建设的良好环境,形成建成教育强市的强大合力。
来源:黄冈市教育局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侵权来信即删。 投稿爆料欢迎在抖音@蕲春通 法律顾问 | 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肖小虎:*开通会员可解锁*|上门拍摄|品牌推广|活动策划|节点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