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将生物制造列为未来产业核心方向,与量子科技、6G 等领域共同撑起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更是指出,未来 10 年生物制造产业新增规模有望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2026-2030 年的 “十五五” 时期,规划以 “超常规措施” 为生物制造与生物制药产业赋能,通过财政资金精准扶持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双重布局,构建全周期、全产业链的政策支持体系。对于企业、科研机构及投资者而言,这既是抢占未来产业高地的战略机遇,也是把握政策红利的关键窗口期。
本文将深度拆解 “十五五” 生物制造产业的四大政策支持领域与核心技术攻关方向,为从业者提供全景式参考。
01
生物制造:未来产业的核心增长极,五大领域撑起万亿市场
生物制造作为依托生物技术、利用生物质资源或生物体系进行产品研发与生产的新兴产业,已形成覆盖生物制药、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农业和生物环保的五大核心领域,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中,生物制药作为五大领域中市场规模最大、发展潜力最突出的核心赛道,涵盖重组蛋白药物、抗体药物、疫苗和生物类似药四大细分方向。近年来,随着肿瘤、罕见病等疾病治疗需求的持续提升,以及疫苗研发技术的快速迭代,生物制药市场保持高速增长。“十五五” 期间,在政策 “超常规支持” 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生物制药将引领生物制造产业实现规模化突破,同时带动其他四大领域协同发展:
• 生物化工:以生物基材料、绿色化学品替代传统石油基产品,助力制造业绿色转型;
• 生物能源:聚焦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等清洁能源,缓解能源安全压力;
• 生物农业:发展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绿色农资,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 生物环保: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污水、固废,破解生态环境治理难题。
五大领域相互支撑、协同发展,共同构建起生物制造产业的万亿级市场空间,成为 “十五五” 时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02
四大政策扶持领域:全周期资金倾斜,精准赋能产业发展
“十五五” 规划针对生物制造产业的政策支持并非泛化覆盖,而是聚焦关键环节与核心需求,构建 “创新平台 + 产业化转化 + 产业链保障 + 数字融合” 的全周期扶持体系,财政资金将通过专项补贴、税收减免、政府采购等多种方式精准落地。
(一)创新平台与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产业发展 “硬支撑”
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设施是根基。“十五五” 规划明确提出 “一体推进创新设施建设”,财政资金将重点投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生物制造产业提供从基础研究到中试转化的全链条支撑。
• 核心支持方向:聚焦合成生物研究平台、国家基因库扩建、生物制造中试基地三大类设施。合成生物研究平台将为生物催化剂开发、代谢路径设计等基础研究提供关键支撑;基因库扩建将强化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能力;生物制造中试基地则打通 “实验室成果” 到 “工业化生产” 的转化瓶颈,解决技术产业化 “最后一公里” 问题。
• 资金支持方式:符合条件的平台可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补贴,同时国家鼓励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打造区域创新集群。最终形成 “国家级实验室 + 省级中试平台 + 企业研发中心” 的三级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协同发力。
• 申报关键:项目需突出公益属性与公共服务能力,明确平台服务范围、技术支撑方向,以及与上下游产业的联动机制,体现对区域乃至全国生物制造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生物制药产业化与临床转化:加速创新成果 “落地生根”
生物制药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药研发与产业化能力,“十五五” 政策将重点支持创新药从临床研发到规模化生产的全流程,通过需求端与供给端的双重发力,加速成果转化。
• 研发补贴倾斜:财政资金将对肿瘤、罕见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的创新药研发给予专项补贴,覆盖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等关键阶段,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与风险。同时,对疫苗、细胞治疗产品、基因治疗产品等前沿领域的创新项目,给予额外资金支持,鼓励技术迭代突破。
• 规模化生产支持:支持生物制药企业建设高标准、规模化生产线,包括符合 GMP 要求的生产车间、质量控制中心等,对生产设备购置、生产工艺优化等给予补贴。重点扶持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药物、mRNA 疫苗等产品的产能扩张,提升国内生物制药供给能力。
• 政府需求端拉动:落实 “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 政策,通过政府招标采购、医保准入等方式,为国内生物制药企业提供稳定市场需求。这一政策将有效降低创新药市场化风险,加速产业化进程,形成 “研发 - 生产 - 销售” 的良性循环。
• 申报关键:项目需明确药物研发靶点、临床价值、技术创新性,规模化生产项目需提供产能规划、质量控制方案及市场推广计划,突出项目的临床意义与产业化可行性。
(三)绿色生物制造产业链保障:构建低碳循环 “产业生态”
围绕 “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 的政策导向,“十五五” 资金将定向支持绿色生物制造产业链建设,重点解决原料供给与产品应用的瓶颈问题,构建低碳、循环、高效的产业生态。
• 绿色原料高值化利用:支持农林废弃物(如秸秆、林业剩余物)、海洋生物资源(如海藻、贝类加工副产物)、工业副产物等绿色原料的资源化利用基地建设。通过生物转化技术,将这些低成本原料转化为生物基材料、生物燃料、食品添加剂等高附加值产品,降低产业对传统化石原料的依赖。
• 绿色产品产业化支持:对生物基新材料(如聚乳酸、PHA 生物可降解塑料)、绿色化学品(如生物基乙醇、丁二酸)等产业化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包括设备购置补贴、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鼓励企业扩大绿色产品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性能与市场竞争力,推动其在包装、纺织、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应用。
• 申报关键:项目需突出绿色低碳属性,明确原料来源的可持续性、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效果,以及产品的环境友好性,提供量化的减排指标与资源利用效率数据。
(四)数字融合创新:赋能产业 “智慧升级”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生物制造的深度融合,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趋势。“十五五” 政策将重点扶持数字与生物制造的交叉创新,推动产业从 “传统制造” 向 “智慧制造” 转型。
• 生物数据中心建设:支持建设高标准生物数据中心,整合基因序列数据、生物样本数据、药物研发数据等核心资源,构建安全、高效的数据共享平台。为药物研发、菌种筛选、代谢路径设计等提供数据支撑,提升研发效率。
• AI 药物研发技术优化:扶持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包括靶点发现、化合物筛选、药物分子设计、临床试验设计等环节。支持 AI 算法优化、模型训练等技术研发,降低药物研发周期与成本,提升创新药研发成功率。
• 智能生物反应器开发:支持研发具备实时监测、精准控制、自主调节功能的智能生物反应器,集成传感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发酵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提升生物制造过程的稳定性与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 申报关键:项目需突出数字技术与生物制造的融合创新点,明确数据安全保障方案、技术应用场景及预期效益,提供技术可行性分析与商业化推广路径。
03
核心技术攻关:聚焦 “卡脖子” 环节,超常规措施突破瓶颈
“十五五” 规划明确提出 “全链条推动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针对当前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短板,以 “揭榜挂帅”“集中攻关” 等超常规措施,突破基础工具、核心装备等 “卡脖子” 环节,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基础工具与材料:夯实产业 “技术根基”
基础工具与材料是生物制造产业的核心支撑,当前国内部分高端产品依赖进口,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十五五” 将重点攻关以下方向:
• 核心酶制剂:针对工业酶(如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工具酶(如限制性内切酶、聚合酶)等高端酶制剂依赖进口的现状,集中攻关酶分子设计、定向进化、高效表达等关键技术。开发高活性、高稳定性、低成本的国产酶制剂,满足生物制药、生物化工等领域的应用需求。
• 高性能菌种:筛选与改造高产、优质、抗逆的微生物菌种,包括工业发酵菌种、生物制药菌种、环保菌种等。通过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技术,优化菌种代谢路径,提升目标产物产量与纯度,降低生产能耗与成本。
• 生物相容性材料:研发用于药物载体、医疗器械、组织工程等领域的生物相容性材料,包括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纳米生物材料等。突破材料合成、表面改性、生物安全性评价等关键技术,提升国产材料的性能与可靠性。
(二)高端装备与核心部件:摆脱进口 “依赖枷锁”
高端装备是生物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保障,当前透射电镜、高性能质谱仪等核心装备进口依赖度高,制约了产业自主可控发展。“十五五” 将集中力量攻关:
• 生物检测分析装备:突破透射电镜、扫描电镜、高性能质谱仪、液相色谱 - 质谱联用仪等高端检测装备的核心技术,包括光学成像、精密分离、信号检测等关键环节。提升装备的分辨率、灵敏度与稳定性,实现核心装备国产化替代。
• 生物反应与分离装备:研发大型生物反应器、高效分离纯化设备、膜分离装置等核心生产装备,重点突破生物反应器的精密控制、分离纯化工艺的高效化等技术。开发智能化、规模化的生产装备,满足生物制药、生物化工等产业的规模化生产需求。
• 核心部件与耗材:攻关生物反应器核心传感器、色谱柱、过滤膜、一次性生物反应袋等关键部件与耗材的技术瓶颈。提升部件的精度、耐用性与兼容性,降低对进口耗材的依赖,降低产业生产成本。
(三)攻关机制与支持方式
• 采用 “揭榜挂帅”“赛马制” 等机制,集中优势科研力量与企业资源,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定向攻关。
• 对攻关项目给予资金、场地、设备等全方位支持,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 建立技术攻关评价体系,以市场应用为导向,注重技术的实用性与产业化价值。
04
“十五五” 申报指南:把握三大核心原则,精准对接政策红利
“十五五” 生物制造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大、覆盖范围广,但申报门槛也相应提高,企业需精准把握政策导向,才能提高申报成功率。
• 聚焦政策重点:紧密围绕四大扶持领域与核心技术攻关方向,避免项目与政策导向偏离。优先选择创新平台建设、生物制药产业化、绿色产业链保障、数字融合创新等政策倾斜度高的领域。
• 突出创新属性:项目需体现技术创新性与突破点,无论是产品研发、技术攻关还是平台建设,都要明确与现有技术、产品的差异化优势,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 强化产业化导向:政策支持重点偏向能够落地转化、形成产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申报时需明确项目的产业化路径、市场前景、预期效益,体现项目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
“十五五” 时期,生物制造产业迎来政策与市场的双重红利,超常规的支持措施将推动产业从 “培育期” 迈向 “爆发期”。从创新平台建设到产业化转化,从产业链保障到数字融合,从基础技术攻关到高端装备替代,政策红利贯穿产业全链条。对于企业而言,这既是抢占未来产业高地的战略机遇,也是考验技术创新能力与政策把握能力的关键挑战。
若您在申报过程中遇到 “政策解读不清晰”“材料格式不确定”“资金测算有疑问” 等问题,我们可提供 “政策解读 - 储备指导 - 材料编制 - 现场辅导 - 验收协助” 全流程服务。
---END---
微信号丨183 5385 1950
公众号丨众智匠服项目申报咨询